- A.减轻策略:积极与建设方沟通,争取进行合同变更,从而将该硬件控制模块的设计和生产从原合同中剔除
- B.转移策略:签订分包合同,在合同中作出明确的条款约束,必要时可加入严厉的惩罚条款
- C.避免策略:与硬件控制模块相关的工作不分包,自主开发
- D.应急响应策略:制定应急计划,预留进度的提前量,预留预算的应急储备金,一旦目前的分包商无法完成任务,马上采取应急计划
- A.1个,102米
- B.2个,101米
- C.3个,102米
- D.3个,100米
- A.将“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和“目标与资源的平衡”作为项目组合管理两大要素
- B.资源导向关心的是组织的外部因素,使所产生的市场机会体现在期望的收益因素中
- C.采用决策表技术进行结构化的项目选择和优先级排列
- D.着重于在潜在项目中选择对组织最有利的项目进行实施并平衡资源
- A.分析各种风险的损失量
- B.分析各种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
- C.对各种风险进行分类
- D.确定风险因素
- A.启动和范围定义阶段要通过各种方法来有效地确定软件需求,并从不同的角度评估项目的可行性
- B.制订软件项目计划要点在于评价并确定适当的软件生命周期过程,并完成相关工作
- C.评审和评价是指在软件工程组织中有效地开发和实现度量的评判活动
- D.一旦软件过程关闭成立,则应该进行归档、事后分析和过程改进等活动
- A.WBS词典
- B.工作说明书
- C.详细的范围说明书
- D.配置管理计划
- A.软件需求
- B.软件设计
- C.软件实现
- D.软件验证
- A.施工成本实际值与计划值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 B.施工成本偏差与进度偏差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纠正检查
- C.施工成本计划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核算
- D.施工成本偏差与进度偏差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纠编及预测
- A.将项目干系人分组以便于辨认
- B.认识到角色和责任可能重叠
- C.尽量预测并减少可能会对项目产生不良影响的项目干系人的活动
- D.注意到项目干系人经常有着截然不同的目标,这就使项目干系人管理复杂化
- A.A投标单位某分项工程的报价中有个别漏项
- B.B投标单位虽按招标文件的要求编制了投标文件,但文档中漏打了3页页码
- C.C投标单位投标保证金超过了招标文件中规定的金额
- D.D投标单位投标文件记载的招标项目完成期限超过招标文件规定的完成期限
- A.可申请延长工期补偿,也可申请费用补偿
- B.可申请延长工期补偿,不可申请费用补偿
- C.可申请费用补偿,不可申请延长工期补偿
- D.无法取得补偿
- A.项目质量计划是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的共同依据
- B.项目质量控制的目的是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
- C.项目质量保证的目的是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得到满意的信任
- D.一定时间内项目质量保证的结果也是质量控制的审计对象
- A.确定需要纳入配置管理的配置项
- B.确定配置项的获取时间和所有者
- C.为识别的配置项分配唯一的标识
- D.对识别的配置项进行审计
- A.服务通信协议层描述并定义服务之间进行消息传递所需的技术标准,常用的标准是SOAP协议、REST协议等
- B.业务流程层支持服务发现、服务调用和点到点的服务调用,并将业务流程从Web Service的底层调用抽象出来,相关的标准是WS.BPEL(BPEL4WS)
- C.服务描述层将异构遗产系统进行包装,并通过发布的WSDL接口描述被定位和调用, 相关的标准是WSDL
- D.底层传输层主要负责消息的传输机制,HTTP、JMS和SMTP都可以作为Web Service 的消息传输协议
- A.风险分析、项目经理、项目组成员
- B.风险排序、风险管理小组、项目经理
- C.风险定义、项目组成员、风险负责人
- D.风险分析、项目经理、项目经理
- A.负责大型项目管理的高级项目经理亲自挂帅,负责每个子项目的监控
- B.高级项目经理利用运筹学原理解决子项目之间的进度冲突问题
- C.外部变更、内部偏差所引起的变更都遵循统一的变更控制流程来作用于项目
- D.重点从整体上监控各子项目的进展状况,解决子项目之问的资源冲突
- A.测试人员必须设计新的测试用例集,用来测试新模块
- B.测试人员必须运行模块变更前原有测试用例集中仍能运行的所有测试用例用来测试程序中没有受到变更影响的部分
- C.测试人员必须从模块变更前的原有测试用例集中排除所有不再适用的测试用例增加新设计的测试用例,构成模块变更后程序的测试用例集
- D.测试人员必须设计新的测试用例集,用来测试模块的变更对程序其他部分的影响
- A.需求分析阶段
- B.概要设计阶段
- C.详细设计阶段
- D.代码编写阶段
- A.上下层次关系
- B.时间和顺序。
- C.对象间的迁移
- D。对象间的控制流
- A.瀑布
- B.V模型
- C.面向列象
- D.原型
- A.NAS
- B.DAS
- C.IP SAN
- D.FC SAN
- A.可存档
- B.可事前预测
- C.可事中控制
- D.可追溯
- A.支持性维护
- B.适应性维护
- C.完善性维护
- D.预防性维护
- A.自主型访问控制(DAC)方案
- B.强制型访问控制(MAC)方案
- C.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方案
- D.基于任务的访问控制(TBAC)方案
- A.①先增加后减少,②先减少后增加,③逐渐减少,④逐渐增加
- B.①先减少后增加,②逐渐减少,③先增加后减少,④逐渐减少
- C.①先增加后减少,②逐渐减小,③逐渐减少,④逐渐增加
- D.①先减少后增加,②逐渐增加,③逐渐增加,④逐渐减少
- A.250
- B.750
- C.500
-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 A.EJB
- B.COM+
- C.CORBA
- D.ODBC
- A.职能型
- B.项目型
- C.矩阵型
- D.事业部型
- A.是制定人力资源计划的依据之一
- B.直观地反映团队成员个人与其承担的工作之间联系
- C.超过图中水平虚线的柱形部分,表明需要采用资源平衡策略
- D.以图形方式展示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报告关系以及资源使用情况
- A.进行实地考察与座谈
- B.举行绩效评估会议
- C.进行项目采购审计
- D.制作绩效报告
- A.跟踪能力联系链记录了单个需求之间的父层、互连、依赖的关系
- B.正向跟踪用于检查设计文档、代码和测试用例等工作成果是否都能在《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中找到出处
- C.重复利用跟踪信息有助于在新信息系统中对相同的功能利用旧系统相关资源(如功能设计、相关需求、代码和测试等)
- D.对于小型信息系统项目,也应该养成手工创建需求跟踪能力矩阵的习惯
- A.组织管理成本较低,项目环境利于沟通和知识共享
- B.组织结构单一,责权分明,利于统一指挥
- C.组织内员工缺乏事业上的连续性和保障
- D.组织沟通简洁、方便,目标明确单一,决策快
- A.瀑布模型
- B.原型化模型
- C.V模型
- D.螺旋模型
- A.进度延误20%,费用超支l2%,发生几率为0.35
- B.进度延误10%,费用超支25%,发生几率为0.40
- C.进度延误18%,费用超支l5%,发生几率为0.45
- D.进度延误13%,费用超支l0%,发生几率为0.50
- A.需求跟踪矩阵可以体现需求与后续工作成果之间的对应关系
- B.需求管理要取得利益相关方对需求的一致承诺
- C.需求变更提出来之后,紧接着应该进行验证变更
- D.需求管理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实现从需求到最终产品的双向追踪
- A.准确地把握用户需求
- B.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
- C.信息资源的标准和规范
- D.有效、强大的市场分析
- A.职能型
- B.项目型
- C.矩阵型
- D.事业部型
- A.项目范围说明书中应该包括产品验收标准等重要合同条款
- B.项目范围说明书通过了评审,标志着完成了项目范围确认工作
- C.项目范围控制需要按照项目整体变更控制过程来处理
- D.通过评审后,新项目范围说明书将成为该项目的范围基准
- A.抗风险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
- B.市场开拓能力、技术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 C.技术能力、发展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 D.盈利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 A.构件
- B.标准函数库
- C.用例
- D.设计模式
- A.建立Bl分析报表一数据抽取一数据仓库建模
- B.数据抽取一建立81分析报表一数据仓库建模
- C.建立Bl分析报表一数据仓库建模一数据抽取 。
- D.数据仓库建模一数据抽取一建立Bl分析报表
- A.易用性
- B.可维护性
- C.可移植性
- D.效率
- A.只是行使管理者的权利,不构成侵权
- B.不构成侵权,因为程序员谢某不是软件著作权人
- C.不构成侵权,因为程序员谢某现已不是项目组成员
- D.侵犯了开发者谢某的身份权及署名权
- A.逐步交付、设计方案
- B.增量、基线
- c.循环、里程碑
- D.顺序、检查点
- A.具有整合各种客户联系渠道的能力,并把客户数据可以分为描述性、促销性和交易 性数据三大类
- B.能用于识别和规划企业资源,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销售、运输、财务和人 力资源等进行规划和优化
- C.系统必须实现基本的数据挖掘模块,能对客户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统一管理
- D.能够提供销售、客户服务和营销三个业务的自动化工具,并具有可扩展性和可复用性
- A.将变更项与项目初期文档化的视图、范围、限制等相比较,决定是否采用此项变更
- B.利用原型法给用户提供预览,以帮助准确把握用户的真实需求
- C.敢于跟客户说“不”,与其商议在下一版本中满足他们的要求
- D.秉承“客户至上”原则,召集团队成员开始客户所提及的变更工作
- A.企业战略计划是根据外推法得来的,而长期计划要进行环境变化的前景分析
- B.战略计划可应付环境的突变,而长期计划适用于稳定的环境或可预期的环境
- C.长期计划一般认为未来的效益应该会比过去的效益好,从而向中低层管理者压扫标
- D.战略计划要将战略目标分解为几个阶段去实现,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阶段分目标
- A.参数估算
- B.成本汇总
- C.类比估算
- D.白下而上的估算
- A.铺设光缆
- B.采用微波通信
- C.采用ADSL+VPN接入Intemet
- D.租用电路专线
- A.C/S和HTML
- B.B/S和HTTP
- C.COM和Cache
- D.W曲Service和XML
- A.项目团队管理
- B.项目团队建设
- C.组建项目团队
- D.人力资源计划编制
- A.概念阶段:项目优先级冲突、资源冲突、成本冲突
- B.计划阶段:项目优先级冲突、进度冲突、管理过程冲突
- c.执行阶段:进度冲突、技术冲突、个人冲突
- D.收尾阶段:成本冲突、资源冲突、管理过程冲突
- A.服务台就是面向客户的热线电话
- B.该运维合同与服务级别协议没有直接关系
- C.在运维服务中配置管理完全是系统集成公司的责任
- D.GB/T 24405.1—2009与IS020000.1—2005内容是一致的
- A.是A而不是第三方实施的签名
- B.A公布了自己的公钥,且不可伪造
- C.RSA签名需要使用接收方的公钥
- D.只有A知道自己的私钥
- A.需求分析文档
- B.需求跟踪文档
- C.需求基线
- D.需求变更管理文档
- A.ITIL标准
- B.COBIT标准
- C.ITSM参考模型
- D.管理运营框架(MOF)
- A.需要调整成本、完工时间、质量和其他项目目标
- B.对项目管理的内容进行修改
- C.修改所有项目基准(如范围基准、进度基准、成本基准等)
- D.在甲乙双方同意的基础上,修改WBS中规定的项目范围
- A.根据项目基线确定完成项目所需的资源数量
- B.根据已完成的工作量调整时问安排与成本基线
- C.决定项目是否应进入下一阶段
- D.接受客户对所交付项目的验收
- A.政务业务办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政务信息发布系统
- B.政务信息发布系统、政务业务办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
- C.政务业务办理系统、政务信息发布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
- D.办公自动化系统、政务信息发布系统、政务业务办理系统
- A.55 000
- B.58 735
- C.65 950
- D.80 526
- A.1级
- B.2级
- C.3级
- D.4级
- A.通常由专业的咨询公司对需求进行详细的定义
- B.获取需求的咨询公司在需求实现阶段是项El监理的角色
- C.大型及复杂IT项目往往在需求不十分清晰的情况下开始
- D.在需求实现阶段要求对业务领域有深刻的理解
- 74
-
在某单位的DNS客户机上,两次使用nslookup www.sohu.com命令得到的结果如图 8.2所示。由图8-2所示结果可知,域名为www.sohu.com的DNS服务器__________。
- A.启用了循环功能,配置的IP地址可能为21
- B.85.157.99
- B.启用了递归功能,配置的IP地址可能为121.14.0.99
- C.启用了循环功能,配置的IP地址可能为121.14.0.101
- D.启用了递归功能,配置的IP地址可能为121.14.0.97
- A.通过PERT估计法评价项目进度目标的实施风险
- B.关键路径法在于确定项目的最长历时,以及有效地对项目进度进行控制
- C.通过质量计划制订项目的产品标准和过程标准
- D.通常可以按照项目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生命周期3个层次制订W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