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
简述商誉的特征。
- 8
-
限制转售价格
- 9
-
附赠促销
- 10
-
专项转移支付
- 11
-
非法套汇
- A.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 B.价款或者费用
- C.履行期限和方式
- D.安全注意事项
- E.风险警示
- A.20天内
- B.1个月内
- C.3个月内
- D.6个月内
- E.1年内
- 14
-
经济法的规制性
- A.民事责任
- B.行政责任
- C.刑事责任
- D.经济法责任
- E.经济性责任
- A.立法因素的基础性影响
- B.执法因素的影响弱化
- C.司法因素的主导性影响
- D.守法因素具有特别效应
- E.其他非法律的因素也很重要
- A.5000万元人民币
- B.1亿元人民币
- C.10亿元人民币
- D.20亿元人民币
- A.经济法的概念
- B.经济法的特征
- C.经济法的地位
- D.经济法的主体
- E.经济法的行为
- A.美国
- B.英国
- C.日本
- D.中国
- A.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 B.1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
- C.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
- D.1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
- A.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 B.1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
- C.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
- D.1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
- A.补充责任
- B.连带责任
- C.担保责任
- D.替代责任
- A.德国
- B.法国
- C.欧盟
- D.日本
- A.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 B.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
- C.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
- D.国务院
- A.声誉罚
- B.自由罚
- C.资格罚
- D.强制超额赔偿
- A.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1倍
- B.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2倍
- C.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3倍
- D.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4倍
- A.政府自身的缺陷
- B.市场主体的缺陷
- C.市场本身发育的不健全
- D.不可抗力
- A.计划法主要表现为部委规章
- B.计划法不是一个纯粹的国内法
- C.计划法没有宪法规范
- D.国际条约可直接成为计划法法律渊源
- 29
-
我国金融法上的调控主体是
- A.中国银行
- B.中国人民银行
- C.开发银行
- D.商业银行
- A.1年内
- B.2年内
- C.3年内
- D.5年内
- A.50元以下
- B.100元以下
- C.500元以下
- D.2000元以下
- A.10%
- B.15%
- C.20%
- D.25%
- A.从量税和从价税
- B.直接税和间接税
- C.中央税和地方税
- D.价内税和价外税
- A.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 B.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率
- C.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 D.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 A.自釆购合同签订之日起7个工作日
- B.自釆购合同签订之日起10个工作日
- C.自釆购合同签订之日起15个工作日
- D.自采购合同签订之日起30个工作日
- A.专项支出
- B.福利支出
- C.购买支出
- D.补助支出
- A.经济法不仅适用于本国境内,也当然适用于境外
- B.宏观调控法的调整通常需要考虑具体的“市场空间”问题,而市场规制法的调整通常覆盖全国
- C.确立法律所适用的主体范围,主要依据是属人原则
- D.经济法的适用在时间上一般不能溯及既往
- A.正式程序
- B.非正式程序
- C.诉讼程序
- D.非诉讼程序
- A.道义劝告
- B.预算编制
- C.窗口指导
- D.征求民意
- A.公共诉讼
- B.民众诉讼
- C.罚金诉讼
- D.集团诉讼
- A.调制法定
- B.依法调制
- C.不滥用调制权
- D.不得弃权
- A.拒绝监管权
- B.自主经营权
- C.经济博弈权
- D.契约自由权
- 43
-
经济法所追求的经济效益是
- A.个体的经济效益
- B.总体上的经济效益
- C.集体的经济效益
- D.当前的经济效益
- A.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
- B.基本目标和最高目标
- C.功用目标和评价目标
- D.原则目标和价值目标
- A.调控主体法定
- B.调控对象法定
- C.调控手段法定
- D.调控权法定
- A.统制法
- B.管制法
- C.计划法 AA
- D.分配法
- 47
-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
- A.调制关系
- B.管制关系
- C.分配关系
- D.协调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