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和为贵
- B.兼相爱、爱无差
-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A.全方位
- B.多层次
- C.宽领域
- D.广合作
- A.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
- B.中国和台湾可以采用联邦制
- C.中国对台湾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 D.用和平方式实现两岸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 A.毛泽东思想
- B.邓小平理论
-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D.科学发展观
- A.科学执政
- B.团结执政
- C.民主执政
- D.依法执政
- A.实施西部大开发
- B.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 C.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 D.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 A.对外开放
- B.对内开放
- C.对发达国家开放
- D.对发展中国家开放
- A.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 B.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C.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 D.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A.明确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 B.明确了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 C.可以使我们在实践中排除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
- D.可以使我们在实践中避免出现“右”的错误
- A.解放生产力
- B.发展生产力
-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 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A.政治问题
- B.经济问题
- C.文化问题
- D.军事问题
- A.消灭剥削
- B.发展生产力
- C.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 D.过渡到共产主义
- A.一极化
- B.两极格局
- C.多极化
- D.三足鼎立
-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问的矛盾
- B.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 C.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D.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 A.毛泽东
- B.刘少奇
- C.周恩来
- D.邓小平
- A.代表工人阶级利益
- B.振兴中华民族
-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A.主题
- B.基础
- C.灵魂
- D.精髓
- A.党的十二大
- B.党的十三大
- C.视察上海时的谈话中
- D.南方谈话中
- A.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
-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 C.新的资产阶级
- D.不劳而获的寄生者
- A.1978年
- B.1982年
- C.1992年
- D.1993年
- A.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 B.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 C.科研与教育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 D.提高劳动者和管理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 A.不能确定其属性
- B.属于合作经济
- C.属于公有制经济
- D.属于私有制经济
- A.资产阶级
- B.工人阶级
- C.青年学生
- D.农民阶级
- A.十六大
- B.十六届六中全会
- C.十七大
- D.十七届六中全会
- A.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 B.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两番
- 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 D.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两番
-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B.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D.实现共产主义
- A.十六届二中全会
- B.十六届三中全会
- C.十六届四中全会
- D.十六届五中全会
- A.实行民主管理
- B.加强农村建设
- C.扩大基层民主
- D.实行村民自治
- A.1987年
- B.1986年
- C.1999年
- D.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