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
简述公众环境权益的内容。
- 11
-
简述环境污染的特征。
- A.企业合并、分立
- B.借款抵押
- C.与他人合资、合作经营
- D.企业资产出售
- E.企业变更经营范围
- A.《生物多样性公约》
- B.《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C.《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 D.《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
- E.《控制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
- A.第三人原因
- B.受害人过错
- C.不可抗力
- D.受害人同意
- E.紧急避险
- A.综合性规划
- B.政策
- C.建设项目
- D.立法
- E.专项规划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水、滩涂
- B.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一切其他海域
- C.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专属经济区
- D.我国领海内进行的捕捞水生动物活动
- E.我国专属经济区内进行的捕捞水生植物活动
- A.市场失灵
- B.政策失误
- C.科学不确定性
- D.国际贸易的影响
- E.环保意识淡薄
- A.社会性
- B.科学技术性
- C.综合性
- D.可持续发展性
- E.政策性
- A.矿藏
- B.草原
- C.水流
- D.森林
- E.海域
- A.监视制度的措施
- B.分级保护的措施
- C.资源档案的措施
- D.分类控制的措施
- A.3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算
- B.3年,从污染损害发生时起算
- C.2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算
- D.2年,从污染损害发生时起算
- A.矿产资源保护
- B.矿产资源利用
- C.矿产资源勘查
- D.矿产资源开采
- A.捕捞为主,捕捞、养殖、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
- B.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
- C.捕捞为主,捕捞、养殖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
- D.养殖为主,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
- A.甲县与乙县发生水事纠纷,协商不成后,乙县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B.周某和郑某因利用河水灌溉发生纠纷,协商不成后请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调解,郑某对调解结果不服,以水行政主管部门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 C.王某和村委会就水库水资源利用出现争议,王某直接向法院起诉
- D.在张三和李四的水事纠纷解决前,张三将原来的拦水坝擅自挖开,直接取水
- A.领海基点所在海岛
- B.无居民海岛
- C.海洋自然保护区内的海岛
- D.国防用途海岛
- A.1年
- B.2年
- C.3年
- D.5年
- A.缓冲区可以开展旅游活动
- B.实验区面积不少于1/3
- C.核心区可以自由开展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 D.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政府,可以在必要时在自然保护区外围划定一定面积的外围地带
- A.2002年制定,2012年修订
- B.2002年制定,2010年修订
- C.2003年制定,2012年修订
- D.2003年制定,2010年修订
- A.简易申报
- B.重大事项申报
- C.常规申报
- D.科学研究备案申报
- A.予以审批
- B.征收一定的费用
- C.予以禁止
- D.严格监视
- A.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
- B.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
- C.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 D.国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 A.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 B.减量化、工业化、无害化
- C.资源化、无害化、工业化
- D.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
- A.在建立的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开展旅游活动
- B.在已经建立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设置达标排放的排污口
- C.在S省某市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应当由该市人民政府批准
- D.对在二级保护区内扩建的排污项目罚款30万元,并由有关人民政府责令拆除
- A.《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 B.《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 C.《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 D.《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
- A.比国家标准高,比地方标准低
- B.更宽松
- C.比地方标准高,比国家标准低
- D.更严格
- A.使用符合农药残留标准的原料
- B.接受有关部门对排污设施的检查
- C.按照排放标准排放污水,并缴纳排污费
- D.主动申请通过IS014000环境标准体系的认证
- A.宪法
- B.环境基本法
- C.民法
- D.立法法
- A.人工培育的稻种
- B.人文遗迹
- C.动物园里的狮子
- D.月亮
- A.生态系统只包含环境
- B.生态系统以人类为中心
- C.生态系统只包含自然资源
- D.生态系统在结构上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生命物质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