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
临床教学[3分]
- 11
-
讲授法[3分]
- 12
-
准备律[3分]
- A.组员性格内向
- B.组员缺乏相关知识
- C.小组内部缺乏安全氛围
- D.教师不在场,缺乏“权威”人士
- E.指导教师的压制作风对学生造成约束
- A.问题简洁
- B.提不同程度的问题
- C.课堂提问的问题应该是闭合式的问题
- D.围绕学生设疑
- E.有必要提供思考的时间
- A.智力范畴
- B.情感范畴
- C.社会范畴
- D.表达范畴
- E.精神运动范畴
- A.“滚雪球”组
- B.模拟练习
- C.“献计献策”组
- D.角色扮演
- E.配对练习
- A.学习者本身
- B.学习资料
- C.社会的需求
- D.教学方法
- E.学校的哲理
- A.教育是未来生活的准备
- B.教育就是生活,是经验的不断改造
- C.课程具有科学性、系统性、规律性的特点
- D.注重学习者,与学习者实际生活联系紧密
- E.可预先编定的课程
- A.教学大纲的形成
- B.确定层次目标与科目目标
- C.确定课程内容一览表
- D.确定课程内容说明
- E.教学方法及学习实践的过程
- A.斯金纳
- B.布鲁纳
- C.罗杰斯
- D.马斯洛
- E.班杜拉
- A.注意期
- B.保持期
- C.动作形成期
- D.动力期
- E.观察期
- A.正性强化
- B.负性强化
- C.惩罚
- D.强化消退
- E.塑造
- A.以教师为中心
- B.针对主动学习的学生有效
- C.以学生为中心
- D.教师与学生之间具有双向作用
- A.以指导教师为中心
- B.以学习资料为中心
- C.以学习者为中心
- D.以多种媒体为中心
- A.是学生的角色榜样
- B.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
- C.必须参与到学生的实践中去
- D.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 A.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资料
- B.只适用于技能操作的教学
- C.课程中可随时安排演示
- D.演示的效果一定优于讲授法
- A.1小时到1小时30分
- B.1小时30分到l小时40分
- C.1小时40分到l小时50分
- D.1小时50分到l小时60分
- A.指导教师在进行提问时,可以随意进行
- B.提问应该以教师和学生的知识为基础
- C.提问的技巧是针对单个学生进行
- D.每次提问的内容应该对上一个问题起总结作用
- A.注意讲授内容的科学性
- B.根据学生爱好组织教学内容
- C.为学生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氛围
- D.讲授者注意语言清晰、生动、简练、准确
- A.学科课程
- B.活动课程
- C.综合课程
- D.广域课程
- A.一个老师可以与多个学生交流
- B.教师可发挥自己的特长
- C.教师可针对学生的个体需要组织内容
- D.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想听的内容
- A.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 B.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 C.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
- D.大、中、小、微型课程
- A.知识
- B.理解
- C.应用
- D.分析
- A.策略
- B.策略
- C.策略
- D.策略
- E.
- A.指导阶段
- B.形成阶段
- C.功能阶段
- D.评价阶段
- A.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 B.为课程设计提供了一个比较合理的系统
- C.促进了同一性和差异性
- D.为教师提供了评价学生行为的系统
- A.课程系统模式
- B.行为目标模式
- C.过程模式
- D.文化分析课程模式
- A.并列课程
- B.综合课程
- C.活动课程
- D.核心课程
- A.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论
- B.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理论
- C.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论
- D.以学习为中心的学习理论
- A.应答性行为
- B.操作性行为
- C.反射性行为
- D.刺激性行为
- A.学科课程
- B.活动课程
- C.综合课程
- D.核心课程
- A.课程系统模式
- B.行为目标模式
- C.过程模式
- D.文化分析课程模式
- A.1920年
- B.1921年
- C.1950年
- D.1984年
- A.强化
- B.惩罚
- C.反射
- D.塑造
- A.巴甫洛夫
- B.马斯洛
- C.布鲁纳
- D.班杜拉
- 53
-
教育起源于[1分]
- A.社会活动
- B.生活习惯
- C.劳动经验
- D.人类精神
- A.孔子的《论语》
- B.布鲁姆的《目标教学》
- C.夸美纽斯的《大教育论》
-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