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2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2

38. 以下是一则有关“光合作用”的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

教师通过播放关于“绿色革命”的录像,提出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否“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从而创设问题情境。随后,引出课题,用多媒体将本节课要解决的有关问题打在屏幕上,包括:叶绿体是怎样把CO2和H2O转变为C6H12O6的?又是怎样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C6H12O6中的?  

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的看光合作用过程的录像;有的通过课本或互联网,查阅有关资料,尝试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协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讨论光合作用的部位时,有的说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有的说光反应过程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薄膜上,因为其上有色素;有的补充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因为光合酶在基质中,等等。再如,通过讨论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还不甚明白。这时,教师可播放关于光合作用中H218O放出18O2的标记演示实验录像。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后再进一步分析讨论,终于认识到C6H12O6中的氧不是来自H2O的氧,而是来自CO2中的氧,从而对光合作用过程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师生交互,评价矫正。

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释疑,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激励性评价,从而帮助学生矫正学习偏差,树立学习信心。  

强化练习,巩固提高。

教师出示有关光合作用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 

从这则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设计者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0

29. 相互适应取向倾向于把课程变革视为一个 ( )

  • A.实施驱动的过程
  • B.线性过程
  • C.重组建构的过程
  • D.整合过程
11

28. 从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教学组织,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分为 ( )

  • A.同步学习
  • B.分组学习
  • C.个别学习
  • D.以上都包括
12

27. “道尔顿计划”的提出者是 ( )

  • A.华虚朋
  • B.克伯屈
  • C.杜威
  • D.帕克赫斯特
13

25. 苏格拉底基于其独特的哲学观和教育观提出的“精神助产术”属于下列哪一种教学方法 ( )

  • A.提示型教学方法
  • B.自主型教学方法
  • C.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
  • D.有意义教学方法
14

26. 一般认为,教师组织和引导教学对话的策略主要包括恰当的提问和 ( )

  • A.知识的传授
  • B.创设对话情境
  • C.活动体验
  • D.教师的引导
16

24.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布卢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典型特征的是 ( )

  • A.教育目标具有综合性
  • B.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
  • C.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
  • D.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
17

22. 范例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瓦根舍因和 ( )

  • A.博莱
  • B.古巴
  • C.克拉夫基
  • D.施滕策尔
19

21.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提出者是 ( )

  • A.布鲁纳
  • B.奥苏伯尔
  • C.加涅
  • D.斯金纳
21

19. 与课程教材的结构体系相匹配,在教学设计上,布鲁纳主张 ( )

  • A.发现式学习
  • B.合作学习
  • C.自主式学习
  • D.讲解式教学
22

17. 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 )

  • A.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 B.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 C.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 D.平等与共存的关系
23

15. 正式的选修制最先是由下列哪位教育家确立的 ( )

  • A.埃利奥特
  • B.斯太克
  • C.洪堡
  • D.巴罗
24

16. 在本质上追求“解放理性”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是 ( )

  • A.普遍性目标
  • B.生成性目标
  • C.表现性目标
  • D.行为性目标
25

13. 以人格发展为取向的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是 ( )

  • A.程序教学模式
  • B.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 C.范例教学模式
  • D.指导教学模式
26

14. 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人格理想是 ( )

  • A.全面发展的人
  • B.独立个性的人
  • C.有美德的人
  • D.自我实现的人
28

10. 在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中,“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所体现的是 ( )

  • A.课程创生取向
  • B.忠实取向
  • C.相互适应取向
  • D.课程建构取向
29

11. 课程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 ( )

  • A.学科结构运动
  • B.进步主义运动
  • C.社会效率运动
  • D.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
31

9. 以下涉及隐性课程问题的是 ( )

  • A.附带学习
  • B.主学习
  • C.副学习
  • D.附学习
32

7. 首次提出“课程教学”理念的是 ( )

  • A.韦迪
  • B.施瓦布
  • C.杜威
  • D.艾斯纳
33

5. 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施瓦布所主张的课程开发基本方法是 ( )

  • A.活动分析
  • B.工作分析
  • C.目标分析
  • D.审议
34

6. 在学校本位的实践性课程开发中,施瓦布认为课程审议的核心问题是 ( )

  • A.教师的需要和兴趣
  • B.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 C.课程发展的需要
  • D.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兴趣和问题
35

3. 历史上形形色色的要素主义教育学者、永恒主义教育学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结构主义课程论者都主张 ( )

  • A.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 B.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 C.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 D.课程内容即教师的经验
38

1. 提出程序教学的教育家是 ( )

  • A.艾斯纳
  • B.斯金纳
  • C.加涅
  • D.奥苏伯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