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2018年4月真题试题及答案解析(00467)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9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情境教学又称为()

  • A.合作式教学
  • B.小队式教学
  • C.个别化教学
  • D.抛锚式教学
10

“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属于课程实施的()

  • A.相互适应取向
  • B.忠实取向
  • C.创生取向
  • D.解放取向
11

下列属于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教学设计基本特征的是()

  • A.教学设计是一个持续创造的过程
  • B.教学设计是一种工程、一种技术
  • C.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
  • D.教学设计本质上是排斥教师的
12

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这个区域被称为()

  • A.实际奠基区
  • B.能动发展区
  • C.潜力提升区
  • D.最近发展区
13

下列不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共同特点的是()

  • A.反对传统教学中机械的客观主义的知识观
  • B.认为知识是主体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能动地建构起来的
  • C.认为知识不是价值中立的
  • D.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有价值的
14

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这种评价是()

  • A.第一代评价
  • B.第二代评价
  • C.第三代评价
  • D.第四代评价
16

下列属于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的是()

  • A.附带学习
  • B.文纳特卡计划
  • C.分组学习
  • D.同步学习
17

在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中,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被称之为()

  • A.理想的课程
  • B.理解的课程
  • C.正式的课程
  • D.运作的课程
18

下列不属于课程实施取向的是()

  • A.行为取向
  • B.忠实取向
  • C.相互适应取向
  • D.创生取向
19

螺旋式课程的最初倡导者是()

  • A.加德纳
  • B.布鲁姆
  • C.布鲁纳
  • D.罗杰斯
20

下列属于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课程形态是()

  • A.融合课程
  • B.广域课程
  • C.相关课程
  • D.STS课程
21

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派纳
  • B.杜威
  • C.卢梭
  • D.麦克唐纳
22

将课程基本着眼点定位于儿童的兴趣和动机的课程是()

  • A.综合课程
  • B.经验课程
  • C.学科课程
  • D.地方课程
23

在下列课程类型中,最传统的学科课程是()

  • A.科目本位课程
  • B.学术中心课程
  • C.活动课程
  • D.综合学科课程
24

有一种教学方法为要素主义教育哲学流派所青睐,这种教学方法是()

  • A.示型教学方法
  • B.自主型教学方法
  • C.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
  • D.讨型教学方法
25

教学对话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

  • A.对话情境
  • B.教师素养
  • C.学生水平
  • D.教材内容
26

“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实现的人格”,这种表述属于()

  • A.教学目标
  • B.课程目标
  • C.教育目标
  • D.教育目的
27

课程理论、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下列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

  • A.经验课程与活动课程
  • B.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
  • C.经验课程与综合课程
  • D.经验课程与STS课程
28

课程开发以学习者需要为基点、强调学习者的需要的优先性的时候,这种课程是()

  • A.儿童中心课程
  • B.教师中心课程
  • C.知识中心课程
  • D.社会中心课程
30

“生成性目标”可以上溯到的教育哲学命题是()

  • A.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
  • B.教育长即生活
  • C.教育即生长
  • D.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
32

进行外文单词翻译的学习,属于()

  • A.辨别学习
  • B.规则学习
  • C.言语联想学习
  • D.信号学习
33

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

  • A.联想
  • B.综合
  • C.分化
  • D.同化
35

当前,在中小学校开展的“国旗下讲话”被认为是一种()

  • A.显性课程
  • B.隐性课程
  • C.虚无课程
  • D.正式课程
36

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是()

  • A.谈话教学
  • B.实物教学
  • C.图式教学
  • D.非指导性教学
37

“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是()

  • A.教师
  • B.教材
  • C.学生
  • D.环境
38

确立“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的是()

  •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 B.教育过程
  • C.课程编制
  • D.科学管理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