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2012年7月真题试题及答案解析(00467)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以下是一则有关“光合作用”的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教师通过播放关于“绿色革命”的录像,提出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否“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从而创设问题情境。随后,引出课题,用投影片或多媒体将本节课要解决的有关问题打在屏幕上,包括:叶绿体是怎样把CO2和H2O转变为C6H12O6的?又是怎样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C6H12O6中的?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的看光合作用过程的录像;有的遗过课本或互联网,查阅有关资料,尝试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协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例如,讨论光合作用的部位时,有的说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有的说光反应过程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薄膜上,因为其上有色素;有的补充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因为光合酶在基质中,等等。再如,通过讨论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还不甚明白。这时,教师可播放关于光合作用中H218O放出18O2的标记演示实验录像。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后再进一步分析讨论,终于认识到C6H12O6中的氧不是来自H2O中的氧,而是来自CO2中的氧,从而对光合作用过程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师生交互,评价矫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释疑,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激励性评价,从而帮助学生矫正学习偏差,树立学习信心。

强化练习,巩固提高。教师出示有关光合作用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

从这则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设计者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8

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 B.杜威
  • C.范迪尼
  • D.夏皮罗
10

选修制的最初确立是在()

  • A.幼儿园
  • B.小学
  • C.中学
  • D.大学
13

施瓦布认为,构成课程的要素有四个。这四个要素分别是()

  • A.专家、教师、学生、教材
  • B.专家、教师、教材、环境
  • C.专家、师生、教材、环境
  • D.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14

在加涅的学习层级理论中,下列学习类型按从低到高的序列排列正确的是()

  • A.言语联想学习,概念学习,辨别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
  • B.言语联想学习,规则学习,概念学习,辨别学习,问题解决
  • C.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
  • D.言语联想学习,规则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问题解决
15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兴起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这场运动被称为()

  • A.学科结构运动
  • B.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 C.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 D.进步主义运动
18

提倡“自然教育”的教育家是()

  • A.洛克
  • B.卢梭
  • C.夸美纽斯
  • D.柏拉图
19

泰勒认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

  • A.选择教育经验
  • B.组织教育经验
  • C.确定教育目标
  • D.评价教育计划
20

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

  • A.康德
  • B.赫尔巴特
  • C.拉特克
  • D.夸美纽斯
21

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形态是()

  • A.活动课程
  • B.学术中心课程
  • C.要素主义课程
  • D.学科课程
22

下列属于“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早期代表的是()

  • A.多尔
  • B.麦克尼尔
  • C.博比特
  • D.阿普尔
23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个构成要素是()

  • A.情境、探索、会话和意义建构
  • B.知识、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 C.情境、探索、知识和意义建构
  • D.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25

认知弹性理论的代表是()

  • A.斯皮罗
  • B.维果斯基
  • C.皮亚杰
  • D.布鲁纳
27

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称为()

  • A.效果评价
  • B.内在评价
  • C.量的评价
  • D.质的评价
29

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

  • A.且标达成模式
  • B.过程模式
  • C.差别模式
  • D.回应模式
32

“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代表人物是()

  • A.布鲁纳
  • B.布卢姆
  • C.艾斯纳
  • D.斯腾豪斯
35

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

  • A.操作性条件反应与强化原理
  • B.经典性条件反应与强化原理
  • C.操作性条件反应与平衡原理
  • D.经典性条件反应与平衡原理
37

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的提出者是()

  • A.杜威
  • B.艾斯纳
  • C.斯腾豪斯
  • D.施瓦布
38

泰勒认为,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对所得到的教育目标的有关资料进行两次甄选,分别是()

  • A.哲学的甄选和心理学的甄选
  • B.学生的甄选和学科专家的甄选
  • C.社会的甄选和学生生活的甄选
  • D.教师的甄选和学生的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