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2011年7月真题试题及答案解析(00467)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在2001年7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课程结构部分表述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设置方案,内容如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从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说明上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设置方案的理由。

7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

  • A.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
  • B.学习者为中心、元认知为中心、意义建构为中心
  • C.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 D.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10

在教育公平的问题上,当前我们应该秉持的理念是()

  • A.以提高质量为主,以平等为辅
  • B.以平等为主,以提高质量为辅
  • C.平等与高质量兼得
  • D.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11

“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国家与学校课程变革中的()

  • A.利益关系问题
  • B.权利关系问题
  • C.文化关系问题
  • D.法律关系问题
12

在课程研究领域,“课程理解范式”把课程视为()

  • A.学校材料
  • B.学校文化
  • C.师生的经验
  • D.符号表征
14

在课程创生取向看来,课程知识是()

  • A.由课程专家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
  • B.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方面
  • C.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一种人格的建构
  • D.课程变革计划的内容
16

在下列几种评价类型中,最关注过程的是()

  • A.总结性评价
  • B.诊断性评价
  • C.效果评价
  • D.内在评价
17

隐性课程的首倡者是()

  • A.杜威
  • B.克伯屈
  • C.鲍尔斯和金蒂斯
  • D.杰克逊
19

“人本主义经验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是()

  • A.儿童、自然、知识、社会
  • B.儿童、学科知识、社会
  • C.自我、自然、知识、社会
  • D.学生经验、历史文化、自然
20

布拉梅尔德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

  • A.微型课程
  • B.STS课程
  • C.轮形课程
  • D.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21

最早在中学开设选修课程的国家是()

  • A.美国
  • B.英国
  • C.德国
  • D.法国
22

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 A.使人成为“自然人”
  • B.个体经验和社会整体的持续生长
  • C.使人之个性完全获得自由与独立,使人获得解放,使社会日臻公正
  • D.使人获得全面发展
23

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个基本标准,即()

  • A.学术性和逻辑性
  • B.顺序性与重复性
  • C.连续性与顺序性
  • D.逻辑性与一致性
24

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成了()

  • A.引领者
  • B.管理者
  • C.促进者
  • D.指导者
26

罗杰斯关于学习的分类,是将学习分为()

  • A.无意义联结的学习、有意义的经验学习
  • B.有意学习、机械学习
  • C.发现学习、接受学习
  • D.上位学习、下位学习
27

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对应的学习方式是()

  • A.探究性学习
  • B.自主性学习
  • C.社会性学习
  • D.接受性学习
31

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范例的基本特征是()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 B.具体性、学术性、范例性
  • C.具体性、精确性、范例性
  • D.基本性、专门性、范例性
32

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是()

  • A.福禄贝尔
  • B.奥苏贝尔
  • C.裴斯泰洛齐
  • D.拉特克
34

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

  • A.“基础教养论”
  • B.“中间语言”
  • C.“最近发展区”
  • D.“居室教育学”
35

旨在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经典教育著作是()

  • A.《教学的艺术》
  • B.《大教学论》
  • C.《实验教学论》
  • D.《教育学讲授纲要》
36

“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 A.技术兴趣
  • B.实践兴趣
  • C.解放兴趣
  • D.建构兴趣
37

被认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

  • A.博比特
  • B.麦克尼尔
  • C.查特斯
  • D.波特
38

学术中心课程主张课程的()

  • A.相关化
  • B.专门化
  • C.融合化
  • D.广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