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2010年7月真题试题及答案解析(00467)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一位教师在讲授《植物的果实》一课时,课前曾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是果实的带到教室里来。学生带来的有梨、苹果、香蕉、花生、核桃、葵花子、胡萝卜等。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对胡萝卜是不是果实,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气氛异常活跃。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出:“当你对一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你就拿一个和它类似的东西和它比较,看它们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答案就很容易找出了。”他拿起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问道:“它们有哪些东西相同?为什么它们是果实呢?“都能吃。”一个学生回答。“能吃。对,但不一定所有果实都能吃。”教师说。“都是树上长的。”又有一个同学说。“苹果和梨都是树上长的,但不是所有的果实都长在树上,花草也有果实。”教师说。“都是开完花结的果。”又有一个同学说,教师立即加以肯定。“都有核儿”——一个学生猛然想起,脱口而出。“是吗?那就要观察它们的构造了。”教师说:“好,切开来研究研究。”切开后,教师问:“那核儿是什么?知道吗?”“是种子。”同学们回答。教师:“它的内部构造都有种子,种子是繁殖后代的,那么种子以外这一大部分叫什么呢?”“叫果肉。”一个同学答。这时,教师总结:“对,平常我们叫它果肉,最外面一层叫皮,但科学的叫法,把种子以外的都叫果皮。”我们都知道开花结果,果实都有两部分,那就是果皮和种子。是不是果实,主要看里面有没有种子。又问:“胡萝卜里面有没有种子呀?”“没有种子,不是果实。”

学生回答。试阐述以上这个案例运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方法有何价值?运用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9

以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为代表,流行于欧洲十八、十九世纪的一种经验课程思潮,称为()

  • A.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 B.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 C.批判经验课程论
  • D.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12

政府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称为()

  • A.校本课程
  • B.学校课程
  • C.国家课程
  • D.个人课程
15

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用的评价,称为()

  • A.效果评价
  • B.内在评价
  • C.质的评价
  • D.量的评价
16

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称为()

  • A.目标本位评价
  • B.目标游离评价
  • C.形成性评价
  • D.总结性评价
18

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这是课程实施的()

  • A.拒绝取向
  • B.相互适应取向
  • C.忠实取向
  • D.课程创生取向
21

当代个别化教学组织的范例是()

  • A.道尔顿计划
  • B.文纳特卡计划
  • C.先行计划
  • D.凯勒计划
26

斯腾豪斯所提出的“生成性目标”在价值取向上实际是追求()

  • A.技术理性
  • B.实践理性
  • C.解放理性
  • D.工具理性
27

人本主义教育家在教育目标上为之心仪的目标是()

  • A.创造性发展
  • B.潜能的发挥
  • C.人格的完善
  • D.自我实现
31

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

  • A.确定教育目标
  • B.选择教育经验
  • C.组织教育经验
  • D.评价教育计划
32

与课程教材的结构体系相匹配,在教学设计上,布鲁纳主张()

  • A.接受学习
  • B.发现学习
  • C.有意义学习
  • D.解决问题学习
34

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

  • A.《普通教育学》
  • B.《大教学论》
  • C.《教育论》
  • D.《教育漫话》
36

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著作()

  • A.《潜在课程论》
  • B.《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 C.《现代课程论》
  • D.《实践:课程的语言》
38

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

  • A.《怎样编制课程》
  • B.《课程》
  • C.《课程编制》
  • D.《理解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