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苏格拉底法
- 9
-
留法勤工俭学
- 10
-
《师说》
- A.要素主义
- B.永恒主义
- C.新托马斯主义
- D.存在主义
- E.结构主义
- A.公学
- B.文法学校
- C.国立中学
- D.技术中学
- E.市立中学
- 23
-
颜元在教学方法上强调()
- A.主动
- B.持敬
- C.顿悟
- D.习行
- E.反省
- A.道家
- B.法家
- C.名家
- D.儒家
- E.墨家
- A.《给孩子的信》
- B.《教育诗》
- C.《给教师的建议》
- D.《要相信孩子》
- A.帖经
- B.墨义
- C.策论
- D.诗赋
- E.八股文
- A.3—5岁
- B.4—6岁
- C.5—7岁
- D.6—8岁
- A.基辅中学
- B.巴库中学
- C.帕夫雷什中学
- D.别林斯基中学
- A.哈佛大学
- B.耶鲁大学
- C.哥伦比亚大学
- D.霍普金斯大学
- A.《教育论》
- B.《教育漫话》
- C.《母育学校》
- D.《大教学论》
- A.3—5年
- B.5—8年
- C.8—10年
- D.10—15年
- A.“学园”
- B.“文法学校”
- C.“公学”
- D.“所罗门宫”
- A.《论学究气》
- B.《愚人颂》
- C.《巨人传》
- D.《散文集》
- A.雅典
- B.斯巴达
- C.罗马
- D.古埃及
- A.心理学
- B.逻辑学
- C.灵魂说
- D.哲学
- A.性即理
- B.心即理
- C.即物穷理
- D.天理
- A.洋务运动时期
- B.晚清“新政”时期
- C.北洋政府时期
-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38
-
《劝学篇》的作者是()
- A.冯桂芬
- B.沈寿康
- C.张之洞
- D.孙家鼐
- A.汉武帝
- B.公孙弘
- C.董仲舒
- D.王充
- A.具有民族特色
- B.管理松弛
- C.八股文
- D.出现官学化倾向
- A.孝
- B.礼
- C.忠
- D.仁
- A.道家
- B.法家
- C.儒家
- D.墨家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墨子
- A.《四书》
- B.《五经》
- C.“六艺”
- D.六经
- A.学术官守
- B.士阶层的崛起
- C.官学不修
- D.王室内部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