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
估算
- 9
-
空间想像能力
- 10
-
教材内容的直线式编排
- 11
-
数学学习
- A.感知粗略
- B.概念不清
- C.算理不明
- D.笔算不准
- E.口算不熟
- A.科学性
- B.准确性
- C.深奥性
- D.逻辑性
- E.系统性
- 14
-
应用题的叙述形式有()
- A.顺向
- B.逆向
- C.倒叙
- D.正叙
- E.复式
- A.同一关系
- B.包含关系
- C.并列关系
- D.矛盾关系
- E.对立关系
- A.兴趣
- B.爱好
- C.赞许
- D.奖励
- E.求知欲
- A.练习课
- B.复习课
- C.新授课
- D.单一课
- E.综合课
- 18
-
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有()
- A.概念
- B.判断
- C.推理
- D.想象
- E.表象
- A.选择题
- B.是非题
- C.填空题
- D.匹配题
- E.改错题
- A.清晰
- B.精确
- C.逻辑性强
- D.通俗易懂
- E.有感染力
- A.教学任务
- B.教学内容
- C.教学对象
- D.教学设备
- E.教师条件
- 22
-
小学数学的教学原则有()
- A.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 B.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 C.具体与抽象相结合
- D.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 E.基础知识与学科发展相结合
- A.在活动速率方面的区别
- B.在活动品质方面的区别
- C.在动作程序形成方面的区别
- D.在自动化程度方面的区别
- E.在意识控制程度方面的区别
-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 B.数学教材与数学科学系统的矛盾
- C.学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
- D.教育者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 E.学习主体与教学评价的矛盾
- A.20以内的数
- B.100以内的数
- C.1000以内的数
- D.10000以内的数
- E.多位数
- A.语言表述的条理性
- B.证明过程的严密性
- C.数学结论的精确性
- D.思维的敏捷性
- E.应用的广泛性
- A.五百多年
- B.八百多年
- C.一千多年
- D.两千多年
- A.日常生活知识
- B.课堂教学能力
- C.相关学科知识
- D.教育心理学知识
- A.逻辑性
- B.独立性
- C.系统性
- D.开放性
- A.感知
- B.动机
- C.兴趣
- D.意志
- A.交叉关系
- B.对立关系
- C.矛盾关系
- D.并列关系
- A.布鲁纳
- B.皮亚杰
- C.朱志贤
- D.科尔伯格
- A.归纳
- B.演绎
- C.概括
- D.抽象
- A.再造性思维
- B.创造性思维
- C.集中思维
- D.发散思维
- A.情境——问题——假设——解决——验证
- B.问题——情境——假设——解决——验证
- C.假设——问题——情境——解决——验证
- D.情境——假设——问题——解决——验证
- A.显示性考评
- B.预示性考评
- C.诊断性考评
- D.形成性考评
- A.20世纪40年代
- B.19世纪90年代
- C.19世纪40年代
- D.20世纪20年代
- A.讲解法
- B.谈话法
- C.引导发现法
- D.操作实验法
- A.定向阶段
- B.自动化阶段
- C.单个动作阶段
- D.连续动作阶段
- 40
-
推动数学教学的动力是()
- A.学生已有能力与解决新课题的新要求之间的矛盾
- B.数学教师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原有数学水平之间的矛盾
- C.学生旧有经验与教材新知识之间的矛盾
- D.数学学科与数学科学之间的矛盾
- A.顺向迁移
- B.逆向迁移
- C.正迁移
- D.负迁移
- A.有意义学习
- B.机械学习
- C.接受学习
- D.发现学习
- A.几何作图
- B.几何求积
- C.空间观念
- D.图形特征
- A.基础课
- B.文化课
- C.工具课
- D.以上答案都对
- A.数与量的最基础的知识
- B.数与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 C.形与量的最基础的知识
- D.数的最基础知识
- A.前者的内容依赖于后者的建立和发展
- B.后者的内容依赖于前者的建立和发展
- C.两者都是从一般原理出发
- D.两者内容的安排都遵循数学理论的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