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
数学判断
- 9
-
数学概念
- 10
-
数学技能
- 11
-
教学规律
- A.质数与合数
- B.直角与锐角
- C.真分数与假分数
- D.正比例与反比例
- E.奇数与偶数
- A.分析与综合
- B.比较与分类
- C.抽象与概括
- D.直观与想像
- E.直觉与联想
- A.教学内容新颖
- B.教学方法生动
- C.教学手段多样
- D.教学目的明确
- E.教师语言幽默
- 15
-
数学思维的特点主要有()
- A.概括性
- B.形象性
- C.直觉性
- D.问题性
- E.逻辑性
- A.课堂教学
- B.课外活动
- C.实践活动
- D.活动课程
- E.研究性学习
- 17
-
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有()
- A.导向的功能
- B.实践的功能
- C.反馈功能
- D.激励功能
- E.改进功能
- A.讲授法
- B.启发法
- C.谈话法
- D.引导发现法
- E.探究法
- A.讲练课
- B.练习课
- C.探究研讨课
- D.自学辅导课
- E.复习课
- A.要采用多种直观手段
- B.要充分发挥表象的中介作用
- C.要注意及时抽象,并再回到具体中去
- D.要多用实物直观
- E.要注意不用教师讲述
- A.数字的书写
- B.利用工具作几何图形
- C.利用工具测量角度
- D.测量物体的长度
- E.测量物体的重量
- A.加涅
- B.加里培林
- C.奥苏伯尔
- D.布卢姆
- E.鲁滨逊
- A.行动环节
- B.反馈环节
- C.定向环节
- D.检查系统
- E.评价系统
- A.是否以明确的教育目标为标准
- B.是否必须事事实践
- C.是否是在人类发现基础上的再发现
- D.是否是后天习得的
- E.是否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
- A.当今与未来
- B.“幼小”与“小中”的衔接
- C.必要与可能
- D.理论与实践
- E.统一与灵活
- 26
-
小学数学课的性质是()
- A.基础课
- B.综合课
- C.活动课
- D.文化课
- E.工具课
- 27
-
想像力属于人的()
- A.生理素质
- B.心理素质
- C.文化科学素质
- D.思想道德素质
- A.记忆
- B.再现
- C.想像
- D.联想
- 29
-
思维的“细胞”是()
- A.概念
- B.判断
- C.推理
- D.证明
- A.数学命题
- B.数学问题
- C.数学概念
- D.数学归纳
- 31
-
学习动机的具体表现是()
- A.学习兴趣
- B.学习情感
- C.学习态度
- D.学习习惯
- A.联想
- B.类比
- C.归纳
- D.观察
- A.数量的描述/质的描述+价值的判定=评价
- B.数量的描述/质的描述+评价过程=测量
- C.质的描述+数量的描述+价值的判定=评价
- D.数量的描述+评价的价值=测量
- A.演绎
- B.推理
- C.归纳
- D.概括
- A.启发式教学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循的方法
- B.启发式教学是教学的一种指导思想
- C.启发式教学提倡对话法教学
- D.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教学发生根本性变化
- A.斯金纳
- B.布鲁纳
- C.皮亚杰
- D.杜威
- A.教师与教材的矛盾
- B.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 C.教与学的矛盾
- D.学生的学与教学评价之间的矛盾
- A.皮亚杰
- B.加涅
- C.布鲁纳
- D.加里培林
- A.类属同化
- B.并列同化
- C.上位同化
- D.下位同化
- A.个体经验
- B.群体经验
- C.种系经验
- D.实际经验
- A.加涅
- B.布鲁纳
- C.布卢姆
- D.皮亚杰
- A.4年
- B.5年
- C.6年
- D.7年
- A.操作过程
- B.认知过程
- C.思维活动过程
- D.感知过程
- A.1950年的《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
- B.1952年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
- C.1963年的《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
- D.1986年的《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 A.1963年的《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
- B.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 C.1986年的《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 D.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
- 46
-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
- A.载体
- B.展现
- C.工具
- D.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