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
评课
- 9
-
口语交际能力
- 11
-
情境教学法
- A.试题要有一定的覆盖面
- B.试题表达要明确
- C.试题难度分量要适当
- D.评分标准要严格
- E.各个试题要独立
- A.从教材的实际出发
- B.从教师的教学艺术出发
- C.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 D.从教学环境出发,
- E.从语文学科的知识出发
- A.汉语拼音知识测试
- B.汉语基础知识测试
- C.语言基础知识测试
- D.读写基础知识测试
- E.口语交际能力测试
- A.活动准备
- B.活动展示
- C.成果展示
- D.反思总结
- E.成果发表
- A.注意力
- B.理解力
- C.记忆力
- D.辨析力
- E.应变力
- A.边读边思考
- B.联系上下文
- C.联系生活实际
- D.联系自身情感体验
- E.圈画批注
- 23
-
写作的专门能力包括()
- A.搜集素材能力
- B.选材立意能力
- C.构思组材能力
- D.语言表达能力
- E.修改文章能力
- A.语文课程标准
- B.语文教材
- C.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
- D.学校的教学条件
- E.教师的教学能力
- 25
-
下列属于集中识字的有()
- A.看图归类识字
- B.以词句带字
- C.形声字归类
- D.注音识字
- E.基本字带字
- A.汉语拼音
- B.汉字的笔画、笔顺
- C.汉字的偏旁部首、间架结构
- D.构字率较强的独体字
- E.音序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 A.阅读报刊书籍
- B.收看电视节目
- C.浏览网页
- D.与人交流
- E.参观博物馆
- A.阅读
- B.理解
- C.表达
- D.观察
- E.思维
- A.知识与能力
- B.过程与方法
- C.兴趣与特长
- D.情感、态度、价值观
- E.思维与应用
- A.识字
- B.写字
- C.读文
- D.作文
- E.习官话
- A.《急就篇》
- B.《三字经》
- C.《百家姓》
- D.《千字文》
- E.《千家诗》
- A.斯霞
- B.霍懋征
- C.袁珞
- D.李吉林
- A.写规范、连贯、正确的话
- B.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写话到独立完成一篇习作,感受书面表达的意义和基本要求
- C.围绕一个中心分几个段落,完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 D.记录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 A.诊断性评估
- B.形成性评估
- C.单项评估
- D.综合评估
- A.定量评价
- B.定性评价
- C.目标参照评价
- D.常模参照评价
- 36
-
看图说话主要适合于()
- A.低年级
- B.中年级
- C.高年级
- D.以上三个学段都可以
- A.立意的能力
- B.选材的能力
- C.拟定题目的能力
- D.组材的能力
- A.1992年的《义务教育大纲》
- B.2000年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 C.200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D.201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39
-
文章的内容是指()
- A.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 B.文章所包含的逻辑关系
- C.文章的结构、语言、体裁等
- D.文章所涉及的主要人物与隋节
- A.识字
- B.阅读
- C.作文
- D.写字
- A.读写结合的原则
- B.听说结合的原则
- C.书面语学习与口语交际训练结合的原则
- D.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的原则
- A.《仓颉篇》
- B.《爰历篇》
- C.《博学篇》
- D.《急就篇》
- A.独立思考
- B.大胆质疑
- C.随机应变
- D.透过现象看本质
- A.1956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 B.1963年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 C.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 D.1992年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
- A.1904年
- B.1906年
- C.1956年
- D.1992年
- A.孔子
- B.孟子
- C.孔颖达
- D.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