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
师德
- 10
-
语文基本功
- 11
-
阅读能力
- A.听是说的基础
- B.读是写的基础
- C.四种能力相互独立
- D.听说在前,读写在后
- E.听说是读写的基础
- A.汉语拼音知识
- B.汉字基础知识
- C.语言基础知识
- D.读写基础知识
- E.知识的迁移
- 19
-
教学大纲的主要功能有()
- A.是编写教科书的依据
- B.是学校管理的唯一依据
- C.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依据
- D.是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依据
- E.是教学的依据
- A.内容丰富
- B.条理清楚
- C.语言整齐押韵
- D.便于儿童诵读
- E.一千个字中有些是重复的
- A.阶段性
- B.单一性
- C.整体性
- D.综合性
- E.实践性
- 22
-
识字教学原则包括()
- A.要音、形、义结合
- B.要和认识事物结合
- C.与听说读写训练结合
- D.识字与写字结合
- E.阅读能力
- A.初读—细读—精读—巩固、练习—课内外结合
- B.听-看-读
- C.初步综合—深入分析—进—步综合
- D.全文初探—重点深究—通篇会意—领会表达—读后练习
- E.练习—初读—细读—综合
- A.理解作者的能力
- B.理解词语的能力
- C.理解句子的能力
- D.理解语言结构的能力
- E.理解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
- 25
-
常用的阅读方法包括()
- A.边读边想
- B.联系上下文
- C.联系生活实际
- D.联系自身情感体验
- E.圈画批注
- A.不写错别字
- B.能用普通话读准字音
- C.能独立运用识字工具
- D.学习并掌握字的音形义
- E.能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生字
- A.密切联系生产劳动
- B.密切联系苏区群众生活实际
- C.密切联系土地革命战争实际
- D.注意儿童特点
- E.读本通俗生动
- A.将清末的“中国文学”科统称为“国文”科
- B.废除读经科
- C.提倡白话文
- D.注重写字教学
- E.提出国文教学要练习口语
- A.鉴定
- B.反馈
- C.激励
- D.调节
- E.定向
- A.要有计划、有步骤进行
- B.要从严要求、严格训练
- C.主要依靠教师的讲授
- D.按教材特点和要求进行训练
- E.对不同学生应提出不同要求,因材施教
- 31
-
识字的工具主要指()
- A.汉语拼音
- B.识字方法
- C.汉字的基础知识
- D.查字典的习惯
- E.查字典的知识
- A.神学
- B.哲学
- C.伦理道德
- D.儒家经典
- A.五四制
- B.六三制
- C.三二制
- D.二三制
- A.1962年
- B.1987年
- C.1990年
- D.1992年
- A.《复兴国语教科书》
- B.《小学国语常识课本》
- C.《初小国语课本》
- D.《开明国语课本》
- A.《奏定学堂章程》
- B.《钦定学堂章程》
- C.《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
- D.《小学校教则章程》
- A.识记字义
- B.注音语音
- C.理解字形
- D.具有独立识字能力和习惯
- 38
-
在阅读教学中,核心是()
- A.明确教学目标
- B.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 C.优化阅读教学结构
- D.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 39
-
成绩评定的依据是()
- A.教学内容
- B.学生的实际情况
- C.教学大纲
- D.教材
- A.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
- B.思想教育和美育
- C.语言文字训练和美育
- D.思想教育和文化
- A.辨析力
- B.想像力
- C.思维力
- D.意志力
- A.1986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 B.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C.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 D.1992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大纲》
- A.语言体系
- B.语言文化
- C.语言生活
- D.语言交际
- A.记忆能力
- B.理解能力
- C.表达能力
- D.迁移能力
- A.指导思想
- B.基本原则
- C.主要特征
- D.主要内容
- A.课堂教学
- B.课外活动
- C.个别化指导
- D.集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