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
表现性目标
- 9
-
教学组织形式
- 10
-
小组合作教学
- 12
-
元认知
- A.教学设计技能
- B.活动策划技能
- C.教学沟通技能
- D.课堂教学技能
- E.教学评价技能
- A.班级的编排
- B.课程组合
- C.座位布局
- D.课堂管理
- E.质量评价
- A.正面效应与负面影响
- B.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索
- C.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
- D.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
- E.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
- A.讲授法
- B.合作学习式教学法
- C.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 D.自主学习式教学法
- E.实验法
- A.SAPA课程
- B.SCIS课程
- C.ESS课程
- D.CBA课程
- E.IPS课程
- A.因果研究
- B.相关研究
- C.微观研究
- D.描述研究
- A.教学风格
- B.教学艺术
- C.教学技能
- D.教学知识
- A.小学科学教师
- B.小学科学教材
- C.小学科学课程
- D.小学科学评价
- A.想象力
- B.思维力
- C.创造力
- D.记忆力
- A.SAPA
- B.TIMSS
- C.PISA
- D.TBSL
- A.概念图
- B.知识学习
- C.做中学
- D.思维训练
- A.课堂教学
- B.课外兴趣小组
- C.校外科学教育
- D.社会实践与研究性学习
- 34
-
科学课程的核心是()
- A.陈述性知识
- B.概念性知识
- C.条件性知识
- D.程序性知识
- A.斯蒂文·威恩伯格
- B.凯思林·桑敦
- C.保罗·海威特
- D.谢瑞尔·梅西尔
- 36
-
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
- A.科学探究
- 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C.科学认知
- D.科学内容
- A.教学规划
- B.教学设计
- C.课程设计
- D.课程计划
- A.米勒
- B.布兰斯科姆
- C.赫德
- D.科南特
- A.《K一12科学教育框架(草案)》
- B.《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
- C.《科学教育标准》
- D.《K一12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领域概念和核心概念》
- A.19世纪上半叶
- B.19世纪中叶
- C.19世纪下半叶
- D.20世纪上半叶
- A.相对性基础
- B.相关性基础
- C.同一性基础
- D.建构性基础
- A.杜威
- B.巴格莱
- C.布鲁纳
- D.施瓦布
- A.几何学
- B.微积分
- C.物理学
- D.地理学
- A.《墨经》
- B.《考工记》
- C.《梦溪笔谈》
- D.《九章算术》
- A.普罗泰戈拉
- B.恩格斯
- C.马克思
- D.苏格拉底
- 46
-
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是()
- A.提出问题
- B.问题贯穿
- C.反思问题
- D.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