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生态学
- 9
-
定量评价
- 10
-
角色扮演
- 12
-
调查法
- A.教育内部的大环境
- B.教学环境
- C.教育外部的社会环境
- D.自然环境
- E.科技环境
- A.建立一个全面科学评价教学成绩的体系
- B.较好的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 C.减轻学生过重的文化课负担
- D.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 E.实现素质教育
- A.从绝对走向相对
- B.从单义性走向多义性
- C.从精确走向模糊
- D.从因果性走向偶然性
- E.从确定走向不确定
- A.科学性
- B.客观性
- C.人文性
- D.主观性
- E.社会性
- A.观察法
- B.调查法
- C.实验法
- D.数学方法
- A.报复动机
- B.建设动机
- C.探究动机
- D.社会动机
- E.表演和欣赏动机
- 28
-
科学教育的第一特性是()
- A.理智性
- B.实践性
- C.客观性
- D.准确性
- A.氧气含量
- B.氮气含量
- C.臭氧含量
- D.二氧化碳含量
- A.综合化
- B.多样化
- C.简单化
- D.复杂化
- A.群众社团
- B.班级社团
- C.信息社团
- D.学科社团
- A.1945—1955年
- B.1955—1965年
- C.1965—1975年
- D.1975—1985年
- A.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 B.研究过程的持续性
- C.研究对象的专业性
- D.科学研究的信息化
- A.观察对象的选择
- B.实验方法的运用
- C.调查问卷的设计
- D.实验操作技术
- A.粒子
- B.质子
- C.电子
- D.传播子
- A.社会结构
- B.技术结构
- C.学科结构
- D.产品结构
- A.DNA
- B.氨基酸
- C.核糖
- D.酸基
- A.学习
- B.工作
- C.行动
- D.生活
- A.诊断性评价
- B.形成性评价
- C.总结性评价
- D.内部评价
- A.最近发展区
- B.兴趣爱好
- C.年龄特点
- D.素质水平
- A.自然界
- B.实践
- C.理论
- D.科学技术
- 42
-
下列属于认知领域的是()
- A.实践能力
- B.学习能力
- C.实验操作
- D.合作精神
- A.1683年
- B.1856年
- C.1946年
- D.1976年
- A.认识体系
- B.知识体系
- C.能力体系
- D.技术体系
- 45
-
宏观评价也称为()
- A.广义的教育评价
- B.狭义的教育评价
- C.常模参照评价
- D.目标参照评价
- A.脑—意识关系
- B.左脑—右脑关系
- C.精神—躯体关系
- D.显意识—潜意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