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自考00405教育原理试卷及答案解释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因为那次已成为耻辱的偷的经历,男孩不再得到任何人的信任。谁都离他远远的,捂着口袋,锁好抽屉,藏好每一件细小的东西,投向他的,只有鄙视和防范的目光。连他的父母还每天几次地检查存放钱物的衣柜,怕他的手再一次伸出。男孩痛苦极了。他已经知道了偷的可耻,他想悔改,可是,他连那已经过去的耻辱的印记也无法抹去,更没有机会去展示一个新的他。一天,正上着课,粉笔没了,花白头发的老师把一串钥匙随意地甩向了男孩,让他去老师的房间再取些粉笔来。男孩有些不敢相信,全班的同学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甚至已有同学打算主动站起来,要求老师换一个人去。老师很平静,根本不再多看男孩一眼,而是领着同学们开始朗读课文,以等待粉笔的到来。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男孩怯怯地站起来,向外走去。他的每一步都很沉重,甚至想找个理由主动放弃,可身后朗朗的读书声似乎在催促他。他没有别的选择,快步往前跑。粉笔终于取来了,和钥匙一起颤巍巍地放在了老师的手上,一切还是那么平静,只有一声慈祥和蔼的“谢谢”。以后的日子里,类似的事情不断地在他的身上发生着。渐渐地,又好像恢复了以前的那个他。同学们不但不再谈及他的经历,还逐渐地成了他的朋友。因为,在他们的心里,老师都信任的人,就没有任何理由不去相信。男孩长大了,也当了教师。每当遇到一批新生时,他都会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说给学生们听。他认为,那已不是耻辱,而是一种不平常的足以铭记终身并光照别人的经历。请结合案例和有关现代教师素质的理论,分析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指出()

  • A.教师的职业具有多重性
  • B.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
  • C.教师是一种职业
  • D.教师工作是一种专门职业
10

“社区教育”这一概念在国际上正式确立于()

  • A.20世纪初期
  • B.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 C.20世纪80年代中期
  • D.21世纪初期
11

将教师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育家是()

  • A.加里宁
  • B.乌申斯基
  • C.马卡连柯
  • D.夸美纽斯
12

体现课外教育不受课堂教学内容局限的特征是()

  • A.组织上的自愿性
  • B.活动上的自主性
  • C.形式上的多样性
  • D.内容上的广泛性
13

完成学校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 A.课外活动
  • B.社会实践
  • C.学校教学
  • D.科学研究
15

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是()

  • A.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个人需要来确定
  • B.教育目的应该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 C.教育结果的衡量标准是它的社会功能
  • D.教育的一切活动应服从和服务社会需要
16

主张“任何科目都能够按照某种正确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的课程理论是()

  • A.结构主义课程论
  • B.实用主义课程论
  • C.发展主义课程论
  • D.范例主义课程论
18

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是()

  • A.教育活动
  • B.教育内容
  • C.教育制度
  • D.教育目的
19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 A.政治经济
  • B.生产力
  • C.文化
  • D.环境
20

决定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的个体身心发展的特征是()

  • A.阶段性
  • B.不均衡性
  • C.顺序性
  • D.差异性
21

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是()

  • A.环境
  • B.遗传素质
  • C.教育
  • D.人类实践
22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是()

  • A.教材
  • B.课程
  • C.教育内容
  • D.人类文化
23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的()

  • A.普遍性
  • B.特性
  • C.目的性
  • D.方向性
24

主张教育是“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的是()

  • A.心理起源论
  • B.生物起源论
  • C.劳动起源论
  • D.人类起源论
25

中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是()

  • A.格致书院
  • B.京师大学堂
  • C.福建船政学堂
  • D.京师同文馆
26

标志着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著作是()

  • A.《教育漫话》
  • B.《大教学论》
  • C.《人的教育》
  • D.《教育论》
27

下列教育家中被视为“传统教育派”代表人物的是()

  • A.洛克
  • B.赫尔巴特
  • C.夸美纽斯
  • D.斯宾塞
28

创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教育家是()

  • A.蔡元培
  • B.黄炎培
  • C.晏阳初
  • D.陶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