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随框架梁截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 B.随层高的增加而增大
 - C.随框架梁跨度的增加而增大
 - D.随层数的增加而增大
 
- A.从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的距离
 - B.从首层室内地面至主要屋面的距离
 - C.从地下室顶板至主要屋面的距离
 - D.从地下室底板至主要屋面的距离
 
- A.吊车竖向荷载→屋架→柱
 - B.吊车竖向荷载→屋盖→吊车梁→柱
 - C.吊车竖向荷载→支撑→柱
 - D.吊车竖向荷载→吊车梁→牛腿→柱
 
- A.结构小震时的弹塑性变形
 - B.结构小震时的弹性变形
 - C.结构大震时的弹塑性变形
 - D.结构大震时的弹性变形
 
- A.风荷载
 - B.屋面活荷载
 - C.恒荷载
 - D.吊车荷载
 
- 26
 - 
									
荷载效应组合值( )
 
- A.仅用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基本组合
 - B.仅用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长期效应组合
 - C.仅用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短期效应组合
 - D.既用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基本组合,又用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短期效应组合
 
- A.5度区
 - B.6度区
 - C.7度区
 - D.8度区
 
- 28
 - 
									
反弯点法可用于( )
 
- A.竖向荷载作用下,梁柱线刚度比<3的框架内力计算
 - B.竖向荷载作用下,梁柱线刚度比≥3的框架内力计算
 - C.水平荷载作用下,梁柱线刚度比<3的框架内力计算
 - D.水平荷载作用下,梁柱线刚度比≥3的框架内力计算
 
- A.荷载标准值及材料强度设计值
 - B.荷载设计值及材料强度设计值
 - C.荷载标准值及材料强度标准值
 - D.荷载设计值及材料强度标准值
 
- A.最大跨度
 - B.最小跨度
 - C.各柱轴线之间距离的平均值
 - D.各柱之间净距离的平均值
 
- A.柱下条形基础
 - B.筏形基础
 - C.柱下独立基础
 - D.箱形基础
 
- A.向上移动
 - B.向下移动
 - C.不变
 - D.向上移动至2/3层高处
 
- A.温度作用
 - B.侧向力
 - C.地基不均匀沉降
 - D.竖向荷载
 
- 34
 - 
									
剪力墙等效抗弯刚度( )
 
- A.随整体截面总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 B.与水平荷载的形式无关
 - C.仅能用于内力计算
 - D.考虑了剪切变形的影响
 
- A.弯曲型
 - B.剪切型
 - C.弯剪型
 - D.剪弯型
 
- A.应放大至原值的3倍,并全部向下传递
 - B.应放大至原值的3倍,但增大的部分不向下传递
 - C.应放大至原值的2倍,并全部向下传递
 - D.应放大至原值的2倍,但增大的部分不向下传递
 
- A.整体剪力墙
 - B.小开口剪力墙
 - C.双肢剪力墙
 - D.多肢剪力墙
 
- A.0.3
 - B.0.5
 - C.0.8
 - D.0.9
 
- A.顶部
 - B.约2/3高度处
 - C.约1/3高度处
 - D.底部
 
- A.T<sub>A</sub>﹤T<sub>B</sub>﹤T<sub>C</sub>﹤T<sub>D</sub>
 - B.T<sub>A</sub>>T<sub>B</sub>>T<sub>C</sub>>T<sub>D</sub>
 - C.T<sub>A</sub>=T<sub>B</sub>≠T<sub>C</sub>=T<sub>D</sub>
 - D.T<sub>A</sub>=T<sub>B</sub>=T<sub>C</sub>=T<sub>D</sub>
 
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