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以人为本、服务居民
- B.资源共享、共驻共建
- C.责权统一、管理有序
- D.扩大民主、居民自治
- E.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 A.回避原则
- B.法制原则
- C.检察独立原则
- D.议行合一原则
- E.双重领导原则
- A.建立选举机构
- B.选区划分、选民登记
- C.代表候选人的提出与确定
- D.计票方法
- E.确定当选
- A.乡级人大主席
- B.乡级人大副主席
- C.乡级人大主席团
- D.乡级人大常委会
- E.乡级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
- A.政治制度
- B.经济制度
- C.文化制度
- D.领导制度
- E.组织制度
- A.1982年《宪法》
- B.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
- C.1994年《全国农村村民自治示范活动指导纲要试行》
- D.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 A.1/2 以上
- B.2/3以上
- C.1/3以上
- D.全体
- A.3
- B.4
- C.5
- D.6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D.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党制
-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 C.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组成的多党制
- D.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组成政党联盟共同执政
- A.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C.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D.坚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 A.1950年10月
- B.1954年10月
- C.1955年7月
- D.1965年8月
- A.可以直接对案件进行立案侦查
- B.可以对判决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 C.对法院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提出抗诉
- D.有对法院发生效力判决的撤销权
- A.特邀律师
- B.诉状律师
- C.出庭律师
- D.事务律师
- A.1/2
- B.1/3
- C.1/4
- D.1/5
- A.人民法院审理的所有案件一律对社会公开进行
- B.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在公共场所举行
- C.法院开庭审理案件和宣告判决,对社会公开进行,允许群众旁听,允许新闻记者采访报道
- D.人民法院邀请部分群众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案件的审理
- A.社会文化不同的反映
- B.人种不同的反映
- C.所处地理位置不同的反映
- D.生活方式不同的反映
- A.国家立法权
- B.地方立法权
- C.—种既不同于国家立法权,又不同于地方立法权的特殊立法权
- D.政府立法权
- A.民族问题就是阶级问题
- B.在阶级社会民族问题就是阶级压迫、剥削和斗争
- C.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更稳定长久
- D.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都是历史范畴
- A.选举法
- B.宪法
- C.民法
- D.地方组织法
- A.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 B.中央财政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 C.地方财政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 D.选项A、B均正确
- A.国务院
- B.中国共产党党中央
- C.中央军事委员会
- D.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
- A.直属机构
- B.办事机构
- C.特设机构
- D.组成机构
- A.不行使国家行政权
- B.行使国家行政权
- C.行使大部分国家行政权
- D.行使少部分国家行政权
- A.30名以上代表联名
- B.20名以上代表联名
- C.10名以上代表联名
- D.5名以上代表联名
- A.人代会
- B.人大常委会
- C.党委会
- D.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
- A.全国人大
- B.全国人大常委会
- C.国务院
- D.最高人民法院
- A.中共全国代表大会
- B.中共中央委员会
-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D.全国人大常委会
- A.常务委员会
- B.选举委员会
- C.全体会议
- D.主席
- A.同级人民代表大会
- B.同级人大常委会
- C.下一级人大及其常委会
- D.下一级人民政府
- A.政党筹资
- B.选民捐资
- C.国库支出
- D.候选人自筹
- A.中国人民公安机关
- B.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 C.中国人民检察院
-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A.1953 年,“一五”计划的开始实施
- B.1954年宪法的制定
- C.1956年底,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D.1957 年,“一五”计划的完成
- A.多元制
- B.联邦制
- C.邦联制
- D.混合制
- A.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