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
简述社区的功能。
- 6
-
偏差行为
- 8
-
简述社会的特征。
- 9
-
社会运动
- 10
-
城市群
- 11
-
社会网络
- 12
-
社会变迁的原因有( )
- A.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 B.观念的改变
- C.社会生产力的增长
- D.外来入侵
- E.人口状况的改变
- 13
-
统计调查
- A.北欧模式
- B.南美模式
- C.墨印模式
- D.欧美模式
- E.中国模式
- A.时间资源
- B.参与者规模
- C.金钱与物质资源
- D.外界支持
- E.理念资源
- 16
-
社会学的功能表现为( )
- A.整合功能
- B.研究功能
- C.教育功能
- D.社会管理功能
- E.社会批评功能
- A.直接暗示
- B.间接暗示
- C.自我暗示
- D.模仿暗示
- E.反暗示
- A.社会解组理论
- B.价值冲突理论
- C.社会病理学
- D.社会建构理论
- A.退缩主义
- B.形式主义
- C.反叛
- D.革新者
- A.世界体系理论
- B.信息社会论
- C.依附理论
- D.后工业社会论
- A.水平流动
- B.结构流动
- C.自由流动
- D.竞争流动
- A.两个阶级
- B.三个阶级
- C.四个阶级
- D.五个阶级
- A.田园城市
- B.组合城市
- C.城乡融合区
- D.城市区域
- A.等级
- B.种族
- C.阶层
- D.种姓
- A.1949—1957年
- B.1958—1977年
- C.1978年至今
- D.1978—2000年
- A.有薪劳动和无薪劳动
- B.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 D.主要劳动和次要劳动
- A.消费文化论
- B.消费社会论
- C.生活风格理论
- D.炫耀性消费理论
- A.组织设计
- B.组织沟通
- C.组织控制
- D.组织决策
- A.搭便车理论
- B.价值累加理论
- C.资源动员理论
- D.乌合之众理论
- A.麦克雷戈
- B.巴纳德
- C.法约尔
- D.洛斯奇
- A.丁克家庭
- B.断代家庭
- C.重组家庭
- D.残缺家庭
- A.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 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 C.内群体和外群体
- D.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 C.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 D.集中形态和分散形态
- A.指导性合作
-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 C.契约式合作
- D.自发性合作
- A.两种水平 四个阶段
- B.三种水平 六个阶段
- C.四种水平 八个阶段
- D.五种水平 十个阶段
- 36
-
再社会化也称( )
- A.二级社会化
- B.文化反哺
- C.继续社会化
- D.重新社会化
- A.角色领悟→角色期待→角色实践
- B.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期待
- C.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 D.角色实践→角色领悟→角色期待
- A.文化中心主义
- B.文化优越主义
- C.文化排斥主义
- D.化相对主义
- A.文化采借
- B.文化冲突
- C.文化传播
- D.文化震惊
- A.自然资源
- B.文化
- C.人口
- D.环境
- A.实验法
- B.问卷调查
- C.文献法
- D.实地研究
- A.审查、分类和编码、汇总
- B.汇总、分类和编码、审查
- C.审查、汇总、分类和编码
- D.分类和编码、审查、汇总
- A.现象学社会学
- B.后现代社会学
- C.理解社会学
- D.符号社会学
- A.康有为
- B.梁启超
- C.章太炎
- D.谭嗣同
- A.《社会行动的结构》
-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 C.《冲突的社会功能》
-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 A.社会发展
- B.社会行动
- C.社会心态
- D.社会问题
- A.《实证哲学教程》
- B.《社会动力学》
- C.《社会静力学》
- D.《政治经济学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