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
简述群体的特征。
- 8
-
社会问题
- 9
-
婚姻
- 10
-
教育(广义)
- 11
-
社会结构
- 12
-
普遍调查
- A.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 B.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 C.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
- D.加强社会团结
- E.有利于社会预警
- A.社会分工复杂
- B.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
- C.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
- D.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
- E.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 A.后实证主义
- B.新人文主义
- C.批判诠释理论
- D.后现代主义
- E.马克思主义
- 16
-
集体行为的特征包括( )
- A.偶然性
- B.群众性
- C.自发性
- D.非组织化
- E.非制度化
- A.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
- B.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劳动分工
- C.他们进行许多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
- D.他们共享许多事物
- E.成年人与其子女之间有着亲子关系
- A.社会改革
- B.社会革命
- C.自发变迁
- D.有计划变迁
- A.社会解组理论
- B.社会建构理论
- C.社会病理学
- D.价值冲突理论
- A.退缩主义
- B.形式主义
- C.反叛
- D.革新者
- A.1949—1957 年
- B.1958—1977 年
- C.1978—2000 年
- D.1978 年至今
- A.7 个阶层
- B.8 个阶层
- C.9 个阶层
- D.10 个阶层
- A.田园城市理论
- B.组合城市理论
- C.区域整体发展理论
- D.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 A.过度城镇化
- B.滞后城镇化
- C.同步城镇化
- D.低度城镇化
- A.伯吉斯
- B.霍伊特
- C.林德夫妇
- D.哈里斯和厄尔曼
- A.生产政体
- B.福特主义
- C.压迫机制
- D.后福特主义
- A.3 个
- B.4 个
- C.5 个
- D.6 个
- A.超“Y”理论
- B.“X”理论
- C.“Y”理论
- D.“Z”理论
- A.巴纳德
- B.梅约
- C.麦克雷戈
- D.法约尔
- A.组织设计
- B.组织沟通
- C.组织控制
- D.组织决策
- A.内群体
- B.初级群体
- C.小群体
- D.次属群体
- A.丁克家庭
- B.断代家庭
- C.失独家庭
- D.残缺家庭
- A.公众距离
- B.社会距离
- C.亲密距离
- D.个人距离
- A.社会资本
- B.人力资本
- C.经济资本
- D.公共资本
- A.调适
- B.冲突
- C.交换
- D.模仿
- A.生物因素
- B.环境因素
- C.文化因素
- D.技术因素
- A.文化边缘主义
- B.文化相对主义
- C.文化中心主义
- D.文化绝对主义
- 38
-
文化反哺又称为( )
- A.继续社会化
- B.再社会化
- C.反向社会化
- D.重新社会化
- A.文化特质
- B.文化集丛
- C.文化规范
- D.文化模式
- A.文化震惊
- B.文化矛盾
- C.文化杂交
- D.文化冲突
- A.文献法
- B.问卷调查
- C.实验法
- D.实地研究
- A.章太炎
- B.谭嗣同
- C.严复
- D.康有为
- A.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 B.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 C.政治与文化的关系
- D.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 A.《现代性的后果》
- B.《社会世界的现象学》
- C.《规训与惩罚》
- D.《疯癫与文明》
- A.功能冲突论
- B.结构冲突论
- C.辩证冲突论
- D.唯物冲突论
- A.科层制
- B.社会行动
- C.理想类型
- D.理解社会学
- A.《社会学研究》
- B.《社会静力学》
- C.《资本论》
- D.《自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