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
简述社区的内涵。
- 7
-
简述社会的特征。
- 8
-
组织
- 9
-
社会变迁
- 10
-
消费
- 11
-
社会化
- 12
-
统计调查
- A.大中城市论
- B.均衡发展论
- C.多元模式论
- D.小城镇重点论
- E.城市分散发展论
- 14
-
社会化的类型包括( )
- A.基本社会化
- B.继续社会化
- C.再社会化
- D.正向社会化
- E.反向社会化
- 15
-
集体行为的特征包括( )
- A.群众性
- B.自发性
- C.结构性
- D.非组织化
- E.非制度化
- 16
-
社会控制的方式包括( )
- A.经济控制
- B.法律控制
- C.道德控制
- D.习俗控制
- E.宗教控制
- A.失范理论
- B.社会有机体论
- C.社会进化论
- D.社会团结理论
- E.功能分析论
- A.1949~1957年
- B.1958~1977年
- C.1978~2000年
- D.1978年至今
- A.价值冲突理论
- B.社会解组理论
- C.社会建构理论
- D.社会病理学
- A.知识现代化
- B.社会现代化
- C.政治现代化
- D.经济现代化
- A.搭便车理论
- B.价值累加理论
- C.资源动员理论
- D.乌合之众理论
- A.垂直流动
- B.代际流动
- C.自由流动
- D.竞争式流动
- A.自力的原则
- B.民众需要的原则
- C.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
- D.民主的原则
- A.欧美模式
- B.东亚模式
- C.非洲模式
- D.墨印模式
- A.同心圆理论
- B.社区全貌研究
- C.类型学研究
- D.人文区位学理论
- A.冲突论视角
- B.互动论视角
- C.后现代视角
- D.功能论视角
- A.摩擦性失业
- B.周期性失业
- C.残余性失业
- D.季节性失业
- A.组织行为理论
- B.权变理论
- C.科学管理理论
- D.人际关系理论
- A.社会选拔的功能
- B.社会控制的功能
- C.知识技术创新的功能
- D.社会化的功能
- A.组织沟通
- B.组织决策
- C.组织控制
- D.组织设计
- A.联合家庭
- B.重组家庭
- C.主干家庭
- D.核心家庭
- 32
-
属于次级群体的是( )
- A.邻里
- B.家庭
- C.游戏伙伴
- D.社团
- A.个人距离
- B.亲密距离
- C.公众距离
- D.社会距离
- A.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 B.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 C.个人形态和群体形态
- D.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 35
-
再社会化也可称为( )
- A.反向社会化
- B.重新社会化
- C.继续社会化
- D.基本社会化
- A.竞争
- B.交换
- C.调适
- D.冲突
- A.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 B.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 C.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 D.制度性角色与互动性角色
- A.预测性功能
- B.规范性功能
- C.解释性功能
- D.描述性功能
- 39
-
人口的两重属性是指( )
- A.数量属性和质量属性
- B.问题属性和发展属性
- C.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 D.结构属性和过程属性
- A.文化集丛
- B.文化模式
- C.文化市场
- D.文化产业
- A.文化融合
- B.文化传播
- C.文化冲突
- D.文化采借
- A.文献资料的客观真实性易于考证
- B.文献法可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
- C.文献均有标准化的资料
- D.文献法适于作纵贯分析
- A.激进主义理论
- B.社会批判理论
- C.后现代主义理论
- D.社会有机体理论
- A.实验过程的自然性
- B.实验对象的重复性
- C.实验结果的广泛性
- D.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 A.吉登斯
- B.布鲁默
- C.默顿
- D.布劳
- A.六门基础课程
- B.六个学会组织
- C.六种出版物
- D.六种学说
- A.两个方面
- B.三个方面
- C.四个方面
- D.五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