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强化训练卷三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4

34. 汉武帝在遣使通西南夷的过程中。先后派出的使者有 ( )

  • A.唐蒙
  • B.司马相如
  • C.班超
  • D.许慎
  • E.张骞
15

35. 隋朝尚书省除了吏部、民部、礼部之外,还包括 ( )

  • A.户部
  • B.刑部
  • C.乐部
  • D.工部
  • E.兵部
16

32. 下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 ( )

  • A.苏州古典园林
  • B.武当山古建筑群
  • C.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 D.泰山
  • E.武夷山
17

33. 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 ( )

  • A.太行山
  • B.王屋山
  • C.吕梁山
  • D.燕山
  • E.贺兰山
18

31. 下列选项中,属于文化事象的有 ( )

  • A.原始巫术
  • B.行业禁忌
  • C.建安风骨
  • D.捕鱼方法
  • E.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
19

30. 现代新儒学的鼎盛时期是 ( )

  • A.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 B.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 C.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 D.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20

29. 唐代以后,通行的文字是 ( )

  • A.大篆
  • B.小篆
  • C.隶书
  • D.楷书
21

28. 现今世界上最古老、最有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是 ( )

  • A.古埃及文字
  • B.汉字
  • C.楔形文字
  • D.苏美尔文字
22

27. 在构成民族的诸特征中,最重要的是 ( )

  • A.文字
  • B.语言
  • C.服饰
  • D.饮食
23

26.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反映的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观念是 ( )

  • A.“尊崇自然”
  • B.“尚意追求”
  • C.“诗言志”
  • D.“中和之美”
26

24. 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的标志是 ( )

  • A.骚体诗的出现
  • B.《诗经》的出现
  • C.赋的出现
  • D.乐府诗的出现
27

21. “五斗米道”的创始人是 ( )

  • A.葛洪
  • B.张道陵
  • C.寇谦之
  • D.丘处机
29

20. 社稷祭祀属于 ( )

  • A.天神祭祀
  • B.地神祭祀
  • C.人神祭祀
  • D.星辰祭祀
30

18. 中国最早的国家法律是 ( )

  • A.《九刑》
  • B.《汤刑》
  • C.《吕刑》
  • D.《刑书》
32

17. 科举制的成熟时期是 ( )

  • A.唐宋时期
  • B.明清时期
  • C.隋唐时期
  • D.魏晋时期
33

15. 指南针被用于航海贸易是在 ( )

  • A.明清时期
  • B.西汉时期
  • C.唐朝末年
  • D.北宋末年
34

16.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隶属于 ( )

  • A.中书省
  • B.尚书省
  • C.门下省
  • D.皇帝直接管理
36

14. 《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明代医学家 ( )

  • A.王叔和
  • B.孙思邈
  • C.华佗
  • D.李时珍
39

11. 北方的贸易场所称作 ( )

  • A.市
  • B.集
  • C.庙市
  • D.墟
40

8. 隋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 ( )

  • A.太师、太傅、太保
  • B.尚书、中书、门下
  • C.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 D.太尉、太常、太仆
41

9. “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发生在 ( )

  • A.唐代
  • B.宋代
  • C.明代
  • D.清代
42

7. 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 ( )

  • A.理学
  • B.玄学
  • C.般若学
  • D.涅槃学
43

6. 百家争鸣中的阴阳家代表是 ( )

  • A.邓析
  • B.邹衍
  • C.惠施
  • D.墨翟
45

3.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即亚欧大陆的东部,地势最高的是 ( )

  • A.青藏高原
  • B.黄土高原
  • C.帕米尔高原
  • D.太行山
46

4. 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东汉、三国直到南北朝这一时期属于寒暖交错期中的 ( )

  • A.第一个寒冷期
  • B.第二个寒冷期
  • C.第三个寒冷期
  • D.第四个寒冷期
47

2. 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 ( )

  • A.规范性
  • B.调和性
  • C.稳定性
  • D.等级性
48

1.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 ( )

  • A.《说苑·指武》
  • B.《礼记·大学》
  • C.《论语·述而》
  • D.《荀子·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