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抗原漂移
- 7
-
核衣壳
- 8
-
缺陷病毒
- 9
-
质粒
- 10
-
抗原提呈细胞
- 11
-
固有免疫
- 12
-
荚膜
- 13
-
完全抗原
- 14
-
免疫自稳
- 15
-
SIgA
- A.痢疾杆菌
- B.鼠伤寒沙门菌
- C.埃可病毒
- D.轮状病毒
- A.猫、狗
- B.猪
- C.鼠
- D.狼、犬、狐
- A.呼吸道传播
- B.消化道传播
- C.血液接触
- D.蚊虫叮咬
- A.狂犬病毒
- B.流感病毒
- C.风疹病毒
- D.轮状病毒
- A.支原体
- B.衣原体
- C.冠状病毒
- D.腺病毒
- A.nm
- B.μm
- C.mm
- D.cm
- A.大肠杆菌
- B.伤寒沙门菌
- C.痢疾杆菌
- D.霍乱弧菌
- A.革兰氏染色法
- B.镀银染色法
- C.抗酸染色法
- D.美蓝染色法
- 44
-
溶菌酶的作用机制是( )
- A.切断肽聚糖的聚糖骨架β——1,4糖苷键
- B.干扰细菌DNA的复制
- C.抑制四肽侧链与五肽交联桥的连结
- D.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 A.大肠杆菌
- B.志贺杆菌
- C.伤寒杆菌
- D.变形杆菌
- A.内毒素血症
- B.毒血症
- C.菌血症
- D.脓毒血症
- A.含有核糖体
- B.含有两种核酸
- C.无细胞壁
- D.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 A.流通蒸气灭菌法
- B.高压蒸气灭菌法
- C.煮沸10min
- D.紫外线照射20min
- A.病毒
- B.酵母菌
- C.霉菌
- D.细菌
- A.抗体倍增所需时间较长,抗体含量低
- B.潜伏期大约为再次应答时的一半
- C.达平台期快,平台高且时间长
- D.主要为IgG,亲和力高
- A.抗原剂量适中易导致免疫耐受
- B.聚体抗原较其单体容易导致免疫耐受
- C.特殊的抗原表位及抗原表位的变异不可导致免疫耐受
- D.静脉注射单体抗原易致免疫耐受
- A.纯化的AFP
- B.酶标记AFP
- C.酶标记AFP抗体
- D.AFP抗体
- A.IL——10
- B.IL——4
- C.IFN——γ
- D.IL——5
- A.抗原刺激
- B.CD4与MHC分子的结合
- C.B7——CD28
- D.CD40——CD40L
- A.胸腺
- B.脾脏
- C.淋巴结
- D.骨髓
- 56
-
属于吞噬细胞的是( )
- A.巨噬细胞
- B.NK
- C.DC
- D.CTL
- A.非特异杀伤肿瘤靶细胞
- B.特异杀伤某些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 C.提呈外源性抗原
- D.杀伤靶细胞具有MHC限制性
- A.细胞
- B.细胞
- C.αβT细胞
- D.γδT细胞
- A.重叠性
- B.高效性
- C.协同效应
- D.拮抗效应
- A.C1抑制物
- B.膜反应性溶血抑制剂
- C.C3
- D.C5
- A.重链恒定区肽链的组成和排列顺序
- B.轻链恒定区肽链的组成和排列顺序
- C.重链可变区肽链的组成和排列顺序
- D.轻链可变区肽链的组成和排列顺序
- 62
-
补体系统是( )
- A.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可被抗原一抗体复合物激活
- B.存在正常血清中,是一组对热稳定的组分
- C.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随抗原刺激丽血清含量升高
- D.由30多种蛋白质组成的多分子系统,具有酶的活性和自我调节作用
- A.2个Fab段和1个Fc段
- B.F(ab’)2段和1个Fc段
- C.F(ab’)2和pFc’
- D.2个Fab和2个Fc段
- A.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 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
- C.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突变缨胞的功能
- D.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并排除非己异物的功能
- A.LPS
- B.丝裂原
- C.半抗原
- D.超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