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无菌
 
- 7
 - 
									
病毒复制
 
- 8
 - 
									
朊粒
 
- 9
 - 
									
病毒潜伏感染
 
- 10
 - 
									
衣原体
 
- 11
 - 
									
免疫耐受
 
- 12
 - 
									
MHC
 
- 13
 - 
									
溶原性转换
 
- 15
 - 
									
异嗜性抗原
 
- 16
 - 
									
APC
 
- A.细胞培养
 - B.固体培养
 - C.动物接种
 - D.鸡胚培养
 
- A.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B.疱疹性结膜炎
 - C.水痘
 - D.带状疱疹
 
- 38
 - 
									
内基小体是( )
 
- A.汉坦病毒包涵体
 - B.麻疹病毒包涵体
 - C.狂犬病毒包涵体
 - D.腺病毒包涵体
 
- A.同性或异性间性行为
 - B.日常生活的一般接触
 - C.输血和器官移植
 - D.母婴垂直传播
 
- A.毒力的变异
 - B.菌落的变异
 - C.形态结构的变异
 - D.耐药性的变异
 
- A.霍乱弧菌
 - B.破伤风梭菌
 - C.立克次体
 - D.钩端螺旋体
 
- A.破伤风梭菌
 - B.产气荚膜梭菌
 - C.肉毒梭菌
 - D.无芽胞厌氧菌
 
- A.波浪热
 - B.风湿热
 - C.猩红热
 - D.出血热
 
- 44
 - 
									
紫外线杀菌的机制是( )
 
- A.使微生物蛋白质发生变性
 - B.与微生物的酶类结合影响代谢
 - C.在DNA上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阻碍DNA转录
 - D.损伤细胞膜
 
- A.支气管
 - B.皮肤
 - C.泌尿生殖道
 - D.消化道
 
- A.脂质A
 - B.磷壁酸
 - C.核心多糖
 - D.特异多糖
 
- A.主要是外源性感染
 - B.致病性强,引起慢性肉芽肿、溃疡等
 - C.宿主免疫力降低是其致病的主要条件
 - D.多为生存于自然界而正常机体内不存在的真菌
 
- A.测量的单位是微米
 - B.以出芽方式增殖
 - C.只含一种类型核酸(DNA或RNA)
 - D.对抗生素敏感
 
- A.巧克力色培养基
 - B.鲍一金培养基
 - C.SS培养基
 - D.沙保培养基
 
- A.5~10分钟
 - B.20~30分钟
 - C.5~10小时
 - D.18~24小时
 
- A.碰撞接触
 - B.病毒表面的配体蛋白与易感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特异性结合
 - C.静电吸引
 - D.病毒抗原与中和抗体结合
 
- A.细胞壁
 - B.核质
 - C.细胞质
 - D.中介体
 
- 53
 - 
									
肥达反应是( )
 
- A.凝集反应
 - B.沉淀反应
 - C.ELISA
 - D.免疫荧光法
 
- A.无细胞结构
 - B.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 C.由一种类型的核酸以及蛋白质组成
 - D.必须在活的细胞内增殖
 
- A.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 B.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 C.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 D.巨噬细胞和CTL
 
- A.巨噬细胞
 - B.上皮细胞
 - C.成纤维细胞
 - D.T细胞
 
- A.B7
 - B.MHC ——Ⅰ类分子
 - C.MHC ——Ⅱ类分子
 - D.ICAM ——1
 
- A.CD28 —— B7
 - B.抗原的刺激
 - C.CD40 ——CD40L
 - D.LFA ——2与LFA ——3的结合
 
- A.αβT细胞
 - B.γδT细胞
 - C.巨噬细胞
 - D.NK
 
- A.干扰素
 - B.肿瘤坏死因子
 - C.白细胞介素
 - D.集落刺激因子
 
- A.C3
 - B.B因子
 - C.C4
 - D.C5
 
- A.B细胞
 - B.NK
 - C.CTL
 - D.DC
 
- A.C3bBb3b
 - B.MASP
 - C.C3bBbP
 - D.C4b2b
 
- 64
 - 
									
T细胞表位是( )
 
- A.T细胞表面表达的化学结构
 - B.一般为顺序决定基
 - C.一般为构象决定基
 - D.一般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 65
 - 
									
抗体V区的功能是( )
 
- A.结合抗原
 - B.激活补体
 - C.调理作用
 - D.ADCC作用
 
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