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
心身疾病
- 8
-
心理结构
- 9
-
心理卫生
- 10
-
感觉
- 11
-
性格
- 12
-
个案法
- A.患者角色行为缺如
- B.患者角色行为冲突
- C.患者角色行为减退
- D.患者角色行为强化
- A.整体化
- B.个体化
- C.特殊化
- D.人文化
- A.非言语沟通方式
- B.言语沟通方式
- C.适当身体接触
- D.保持目光接触
- A.父母——儿童
- B.成人——成人
- C.父母——婴儿
- D.儿童——儿童
- A.应试动机
- B.施测条件
- C.认知能力
- D.生理状态
- A.智力
- B.精神症状
- C.人格
- D.行为
- A.内脏反应学习
- B.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 C.示范作用
- D.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 A.提升过快
- B.吸烟
- C.工作负担重
- D.工作职责不清
- A.头痛
- B.溃疡
- C.支气管哮喘
- D.类风湿性关节炎
- A.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特殊检查明确器质性改变
- B.疾病的发生有相平行的心理社会因素
- C.排除神经症和精神疾病
- D.由某种躯体疾病引发心理障碍
- A.比尔斯
- B.皮内尔
- C.詹姆斯
- D.罗杰斯
- A.800g
- B.1000g
- C.1300g
- D.1500g
- A.在詹姆斯的理论中,认为环境引起的内脏活动产生了情绪
- B.在兰格的理论中,认为情绪是由内脏活动产生的
- C.在詹姆斯的理论中,认为“我们悲伤了才哭,生气了才打,害怕了才发抖”
- D.在兰格的理论中,认为“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等是激情产生的原因
- A.心境
- B.应激
- C.激情
- D.惊恐
- A.感觉记忆
- B.情绪记忆
- C.形象记忆
- D.逻辑记忆
- A.发展性特征
- B.对比性特性
- C.联觉特性
- D.补偿性特性
- A.选择性特征
- B.理解性特征
- C.对比性特征
- D.恒常性特征
- A.观察法
- B.调查法
- C.测量法
- D.个案法
- A.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 B.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 C.生物医学模式
- D.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