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自考预防医学(二)考试真题(03200)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23

结核病一级预防的内容有(   )

  • A.人口稳定
  • B.如当地流行结核,12岁儿童需要复种卡介苗
  • C.短程化疗
  • D.卡介苗初种
  • E.规范化治疗
24

具有恢复期病原携带者的疾病有( )

  • A.伤寒
  • B.痢挨
  • C.霍乱
  • D.乙型肝炎
  • E.甲型肝炎
25

医源性感染的特点有( )

  • A.菌株多为耐药菌株和条件致病菌,难以治疗
  • B.菌株多为耐药菌株和条件致病菌,容易治疗
  • C.易感人群抵抗力低,病死率高
  • D.易感人群抵抗力高,病死率髙
  • E.容易发生交叉感染
26

病因中必要病因的表现为( )

  • A.若有某病因存在,就必定会导致某疾病发生
  • B.若有某病因存在,不一定会导致某疾病发生
  • C.若某疾病的发生必须要有某病因的存在才能发生
  • D.若某疾病的发生不一定要有某病因的存在才能发生
27

职业病的诊断和其他疾病的诊断不同,其主要诊断依据包括( )

  • A.职业接触史
  • B.患者的临床表现
  • C.实验室辅助检查结果
  • D.三名以上医生进行诊断
  • E.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结果
28

医院护理区环境卫生管理包括( )

  • A.非医护人员必须的生活用品不得带入病房
  • B.非病人必须的生活用品不得带入病房
  • C.及时处理治疗护理后的废弃物及排泄物
  • D.病室内墙定期除尘
  • E.物有定位,用后归位
29

用于分布类型不明资料的统计推断方法是( )

  • A.μ检验
  • B.检验
  • C.秩和检验
  • D.直线回归
30

算术均数描述的数值变量特点是( )

  • A.正态分布
  • B.非正态分布
  • C.对数正态分布
  • D.分布类型不清
31

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进行调查的方法是( )

  • A.爆发应急调查
  • B.抽样调查
  • C.现场调查
  • D.普查
32

推断样本均数 和总体均数 差别的检验方法是( )

  • A.配对样本t检验
  • B.单样本t检验
  • C.两样本t检验
  • D.两样本μ检验
34

脉搏数按缓脉、正常、速脉分别清点人数的资料是( )

  • A.定量资料
  • B.等级资料
  • C.二分类计数资料
  • D.多分类计数资料
35

病原体侵入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为( )

  • A.临床症状早期
  • B.临床症状期
  • C.潜伏期
  • D.恢复期
36

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的潜伏期是( )

  • A.2小时
  • B.2~3小时
  • C.2~4小时
  • D.2~5小时
37

脑卒中人群的年龄及性别分布的特点是( )

  • A.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60岁以后急剧増加
  • B.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40岁以后急剧增加
  • C.年龄越大发病率越低,60岁以后急剧增加
  • D.年龄越大发病率越低,40岁以后急剧增加
38

糖尿病患者的膳食应( )

  • A.提髙蛋白质摄入
  • B.提高维生素摄入
  • C.限制嘌呤摄入
  • D.限制维生素摄入
39

属于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的是( )

  • A.有机磷农药食物中毒
  • B.沙门菌食物中毒
  • C.赤霉病麦食物中毒
  • D.毒蕈食物中毒
40

BMI在18.5-23的人群可判断为( )

  • A.正常
  • B.营养不良
  • C.超重
  • D.肥胖
4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诊断职业病的医生必须是( )

  • A.5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
  • B.4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
  • C.3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
  • D.2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
43

碘缺乏病属于( )

  • A.公害病
  • B.传染病
  • C.自然生物源性疾病
  • D.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44

预防并发症属于( )

  • A.第一级预防
  • B.第二级预防
  • C.第三级预防
  • D.综合预防
45

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化学因素是( )

  • A.噪声
  • B.甲苯
  • C.激光
  • D.霉菌
46

饮用水常用的化学消毒方法是( )

  • A.碘消毒方法
  • B.超声波消毒方法
  • C.氯化消毒方法
  • D.紫外线消毒方法
47

严重环境污染危害称为( )

  • A.直接危害
  • B.间接危害
  • C.自然灾害
  • D.公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