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
需要
- 9
-
治疗性会谈
- 10
-
丧失
- 11
-
自理
- 12
-
病人角色行为强化
- A.无害原则
- B.有利原则
- C.尊重原则
- D.公正原则
- E.责任原则
- A.病人出现了新问题
- B.护理诊断错误
- C.护理计划和目标的可行性差
- D.护理措施未得到有效落实
- E.护理评估收集到的资料不全面、不准确
- A.各种反射减弱或迟钝
- B.肌张力减弱或消失
- C.心跳、呼吸完全停止,瞳孔散大
- D.各种组织细胞仍有微弱而短暂的代谢活动
- E.低温条件下,尤其是头部降温脑耗氧降低时,临床死亡期可延长达l小时
- A.直率坦诚原则
- B.注重整体与群体原则
- C.尊重隐私原则
- D.尊重宗教原则
- E.守时守约原则
- A.6小时之内
- B.12小时之内
- C.24小时之内
- D.36小时之内
- A.震惊阶段
- B.逐步认知阶段
- C.修复重建阶段
- D.抑郁接受阶段
- A.各层次需要的出现与满足可重叠
- B.层次越高的需要,其满足方式的差异越小
- C.需要层次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 D.生理需要是最低层次的需要,可暂缓给予满足
- E.满足各层次需要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 A.能根据每个人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 B.帮助学习者表达内心世界及行为
- C.能在有限时问内将知识传授给许多人
- D.适用于教授某种技术或技巧
- A.20世纪30年代
- B.20世纪40年代
- C.20世纪70年代
- D.20世纪80年代
- 32
-
法律意义上的护士应( )
- A.具有中专或中专以上文凭
- B.受聘于某个医疗机构
- C.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并经过注册
- D.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
- A.一个预期目标可针对多个护理诊断
- B.目标的主语应该是护理人员
- C.目标应陈述清楚所进行的护理活动
- D.目标是期望护理活动后护理对象能够达到的健康状态
- A.基础层次
- B.复杂层次
- C.尽职层次
- D.认知层次
- A.生物因素
- B.心理因素
- C.物理因素
- D.社会因素
- A.1~3小时
- B.3~6小时
- C.12~16小时
- D.24~36小时
- A.I级
- B.Ⅱ级
- C.Ⅲ级
- D.Ⅳ级
- A.观察
- B.归纳
- C.演绎
- D.综合
- A.相近吸引
- B.相悦吸引
- C.相容吸引
- D.相补吸引
- A.适用于急性疾病患者
- B.护患双方心理方位为等位关系
- C.此模式临床中最常见
- D.护士占主导地位
- A.性心理发展学说
- B.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 C.道德发展理论
- D.智力发展学说
- A.尊重的需要
- B.安全的需要
- C.自我实现的需要
- D.爱与归属的需要
- A.社会认知
- B.社会推断
- C.社会评价
- D.人际判断
- A.日常生活中的压力都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
- B.压力包括刺激、认知评价及反应三个环节
- C.压力与多种疾病都有关系,我们应积极避免一切压力
- D.压力是环境刺激的直接结果
- A.病人角色行为异常
- B.病人角色行为强化
- C.病人角色行为冲突
- D.病人角色行为缺如
- A.持续性
- B.可近性
- C.自我决策性
- D.文化感受性
- A.独立性护理功能
- B.合作性护理功能
- C.指导性护理功能
- D.依赖性护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