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议程设置
- 7
-
《罗马公告》
- A.广播电视台
- B.广播电视网
- C.受众
- D.广告客户
- E.政府
- 10
-
新媒体主要包括
- A.图文电视
- B.卫星直播电视
- C.高清晰电视
- D.互联网
- E.电影
- 11
-
媒介组织的外部公众可分为
- A.媒介的受众
- B.广告客户
- C.与媒介组织有直接或间接业务往来的社会组织或企业个人
- D.媒介组织的主管部门和经常接触的上级部门及有关人员
- E.其他媒介组织
- A.电子版
- B.视频版
- C.网络版
- D.手机版
- E.综合性网站
- A.社论
- B.本报评论员文章
- C.短评
- D.编者按
- E.署名评论
- 14
-
电视观众的动机主要有
- A.主人的心理
- B.强烈的参与心理
- C.渴求信息和知识心理
- D.消遣娱乐心理
- E.选择性心理
- A.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过于浓重
- B.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 C.不能全面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的能动性
- D.否定了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应
- E.否定了受众所处的环境或社会条件因素的制约
- A.自尊心不强
- B.比较害羞
- C.对他人富于攻击性
- D.有不喜欢社交、离群索居的倾向
- E.有严重精神性神经症的困扰
- A.虚假新闻
- B.有偿新闻
- C.侵权新闻
- D.有偿广告
- E.虚假广告
- 18
-
电视观众的特征有
- A.观众的广泛性
- B.电视观众一般都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收看
- C.电视观众往往带着消遣娱乐、欣赏愉悦的心情收看电视
- D.儿童与电视已结成亲密的“伙伴”关系
- E.与报纸广播的读者相比,电视观众更少受文化程度、年龄和性别的制约
- 19
-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开始于
- A.20世纪20年代
- B.20世纪40年代
- C.20世纪60年代
- D.20世纪80年代
- A.广告经营
- B.电视购物
- C.收费信息节目
- D.电视节目经营
- A.考察以象征符号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 B.解释传媒符号是如何影响人的态度与行为的
- C.研究人是如何认识、判断与取舍外部传媒信息的
- D.阐述意义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是如何产生的
- A.老年人
- B.少年
- C.中青年
- D.儿童
- 23
-
印刷书籍的发源地是
- A.中国
- B.德国
- C.埃及
- D.意大利
- A.换台
- B.不换台
- C.关机
- D.调整音量
- 25
-
图文电视最早出现于
- A.美国
- B.英国
- C.德国
- D.中国
- A.湖南卫视
- B.广东卫视
- C.西藏卫视
- D.新疆卫视
- A.施拉姆
- B.卢因
- C.戈德马克
- D.麦奎尔
- A.《纽约时报》
- B.《中国贸易报》
- C.《泰晤士报》
- D.《圣何塞信使报》
- A.逆时性系统
- B.顺时性系统
- C.历时性系统
- D.共时性系统
- A.英国
- B.美国
- C.德国
- D.中国
- A.网络
- B.广播
- C.电视
- D.报纸
- A.制片人
- B.摄像师
- C.导演
- D.节目主持人
- A.定位
- B.策划
- C.选举形象代言人
- D.节目推广
- A.李普曼
- B.布鲁默
- C.霍夫兰
- D.汤姆森
- A.北京电视台
- B.上海电视台
- C.广东电视台
- D.中央电视台
- A.呸呸理论
- B.嘿呵理论
- C.汪汪理论
- D.哈哕理论
- A.1921年
- B.1940年
- C.1949年
- D.1958年
- A.15世纪
- B.16世纪
- C.17世纪
- D.18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