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真题及答案解析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1

清末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包括()

  • A.奕诉
  • B.曾国落
  • C.優仁
  • D.刘坤
  • E.魏源
12

下列体现以礼入律、礼法结合的法律内容有()

  • A.八议制
  • B.五服制罪制
  • C.官当制
  • D.夜无故入人家
  • E.重罪十条
13

先秦“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有()

  • A.李悝
  • B.慎到
  • C.吴起
  • D.韩非
  • E.商鞍
14

与王安石“大明法度,众建贤才”思想相合的表述有()

  • A.立法离不开贤人
  • B.执法离不开贤才
  • C.恢复明法科
  • D.行官史考绩之法
  • E.毁乡校
15

新民生主义的主要原则是()

  • A.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
  • B.平均地权,民族独立
  • C.反对帝制,建立民国
  • D.里逐勒房,恢复中华
16

管仲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 A.改良旧礼
  • B.以法统政
  • C.天道与法律相结合
  • D.礼法并用
  • E.两可之说
17

“法学之盛衰,与政之治忽,实息息相通”出自沈家本的()

  • A.《中国法律发达史》
  • B.《新编法学通论》
  • C.《法学盛衰说》
  • D.《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18

晚清公开主张“废君统,但民主”的维新志士是()

  • A.谭嗣同
  • B.康有为
  • C.梁启超
  • D.张之河
19

在清末礼法论争中,礼教派的代表人物是()

  • A.伍廷芳
  • B.劳乃宜
  • C.沈家本
  • D.杨度
20

清末主张“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的思想家是()

  • A.梁启超
  • B.谭嗣同
  • C.曾国藩
  • D.张之洞
21

在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中,大同世界属于()

  • A.据乱世
  • B.无讼世
  • C.升平世
  • D.太平世
23

太平天国前期的政治经济纲领是()

  • A.《太平刑律》
  • B.《资致新篇》
  • C.《天朝田亩制度》
  • D.《十款天条》
24

张之洞主张“整中法,采用西法”,同时坚持()

  • A.西体中用
  • B.司法独立
  • C.比附援引
  • D.陪审制度
25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这一论断出自黄宗藏的()

  • A.《原法》
  • B.《奄臣》
  • C.《原君》
  • D.《原道》
27

下列与王安石“祖宗不足法”思想主旨较为接近的表述是()

  • A.流俗之人,罕能学问
  • B.天道远,人道
  • C.道不同,不相为谋
  • D.礼从宜,事难混古
30

西时与张斐齐名的律学家是()

  • A.马融
  • B.郑玄
  • C.裕康
  • D.杜预
32

东汉末期主张恢复肉刑的著名思想家是()

  • A.王充
  • B.董舒
  • C.伸长统
  • D.贾谊
33

韩非法律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主张()

  • A.法、律、令相结合
  • B.法、术、势相结合
  • C.天、地、人相结合
  • D.道、法、天相结合
3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当绚,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当狗”的说法出自()

  • A.《南华经》
  • B.《道德经》
  • C.《春秋经》
  • D.《多心经》
36

与“法令滋彰,盗多有”思想主旨相符的是()

  • A.至人不死,大盗不止
  • B.有乱国,无乱法
  • C.有治人,无治法
  • D.法不贵,绳不挠曲
37

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A.孔子
  • B.节子
  • C.孟子
  • D.周公
39

家认为,国家设置刑赏的目的在于()

  • A.得民之利
  • B.以天为法
  • C.赏贤惩暴
  • D.道法自然
40

邓析主张改革,反对周礼的理论基础是()

  • A.先王议事以
  • B.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 C.作内政而寄军令
  • D.礼义耻,国之四维
41

曾经反对子产“铸刑书”的晋国名臣是()

  • A.叔孙近
  • B.女叔齐
  • C.子大叔
  • D.叔向
43

与西周立法、司法指导原则相符的表述是()

  • A.等贵矍,均贫富
  • B.任法而油
  • C.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 D.命夫命妇“躬坐狱讼”
44

在先秦宗法基础上形成了()

  • A.井田制
  • B.皇权专制
  • C.郡县制
  • D.世卿世禄制
45

先秦时期的神权法思想极盛于()

  • A.夏
  • B.商
  • C.西周
  • D.东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