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被继承人死亡时惯常居所地国家的法律
- B.被继承人本国法
- C.被继承人死亡时的本国法
- D.被继承人死亡时与其有更密切联系的其他国家的法律
- E.被继承人死亡时不动产所在地法
- A.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条约
- B.确立了一项发明一次申请的制度
- C.把申请人享有的优先权期限延长到20个月
- D.统一了参加国的专利法
- E.确立了强制许可原则
- A.汇付
- B.托收
- C.信用证
- D.票付
- E.现金交易
- A.它是一种准据法
- B.它是一种冲突规范
- C.它是法律选择的一种指导原则
- D.它属于冲突规范中的范围部分
- E.它是一个灵活性的开放性的准据法表述公式
- A.以最后取得的住所为住所
- B.以居所为住所
- C.依最密切联系原则确定住所
- D.由当事人选择一个住所为住所
- E.由法院确定住所
- A.只能采用口头协议形式
- B.可以选择与争议无实际联系的地点的法院
- C.只能选择初审法院
- D.选择上诉法院
- A.有承认,必有执行
- B.有执行,必有承认
- C.无承认,也可有执行
- D.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 A.英国
- B.瑞士
- C.法国
- D.中国
- A.专属管辖
- B.协议管辖
- C.一般管辖
- D.合并管辖
- A.专属管辖
- B.排除管辖
- C.平行管辖
- D.协议管辖
- A.对已清偿的债务再为给付
- B.基于原合同关系而为给付,后来合同被宣告无效
- C.未受委托而为他人管理财产或事务,因而支出劳务或费用
- D.在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一方因不可抗力无法履行而在此前已受领了对方的给付
- A.区别制
- B.物之所在地法
- C.同一制
- D.混合制
- A.6个月
- B.1年
- C.15个月
- D.2年
- A.侵权行为地法
- B.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
- C.行为结果地法
- D.受害人居所地法
- A.电子合同是一种“无纸合同”
- B.一般采用某种电子密码签名
- C.合同成立采用“到达生效规则”
- D.中国立法确认了数据电文的书面等同功能
- A.《德国民法施行法》
- B.《法国民法典》
- C.《意大利民法典》
- D.《日本法例》
- A.场所支配行为原则
- B.最密切联系原则
- C.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 D.物之所在地原则
- A.教科文组织
- B.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 C.世界知识产权同盟
- D.世界贸易组织
- A.2年
- B.3年
- C.4年
- D.5年
- A.地域破产主义
- B.折中主义
- C.普及破产主义
- D.以上皆不正确
- A.《世界版权公约》
- B.《伯尔尼公约》
- C.《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 D.《欧洲专利公约》
- A.保留
- B.不保留
- C.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分别解决
- D.以审理案件时国籍、住所或居所为准
- A.代理人营业所所在地法
- B.被代理人营业所所在地法
- C.代理行为地法
- D.最密切联系原则确定应适用的法律
- A.识别
- B.反致
- C.先决问题
- D.公共秩序
- A.国民待遇制度
- B.非歧视待遇制度
- C.最惠国待遇制度
- D.互惠待遇制度
- A.当事人的本国法
- B.本国的人际私法
- C.当事人的住所地法
- D.该外国的人际私法
- A.反致制度
- B.识别制度
- C.公共秩序制度
- D.先决问题制度
- A.相同,都适用法院地法
- B.相同,都适用外国法
- C.不同,前者适用法院地法,后者适用第三国法
- D.不同,前者适用第三国法,后者适用法院地法
- A.1975年《阿尔及利亚民法典》
- B.1984年《秘鲁民法典》
- C.1971年《美国第二次冲突法重述》
- D.中国《民法通则》
- A.反致
- B.转致
- C.间接反致
- D.法律规避
- A.单边冲突规范
- B.双边冲突规范
- C.选择性冲突规范
- D.重叠性冲突规范
- A.直接调整方法
- B.间接调整方法
- C.动态调整方法
- D.静态调整方法
- A.意思自治原则
- B.适用本国法原则
- C.最密切联系原则
- D.主权原则
- A.1939年
- B.1945年
- C.1966年
- D.1980年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 D.《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