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刑法模拟试卷(二)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3

22. 对于教唆犯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A.所教唆的对象必须是达到刑事法定年龄、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人
  • B.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则教唆犯无需承担刑事责任
  • C.过失不可能构成教唆犯
  • D.对于教唆犯可以定为教唆罪
  • E.对于间接教唆应当从重处罚
14

24. 犯盗窃罪、诈骗、抢夺罪转化为抢劫罪的条件有( )

  • A.行为人构成盗窃、诈骗、抢夺罪
  • B.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
  • C.当场以将对阻拦的群众实行报复相威胁
  • D.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
  • E.行为人有盗窃、诈骗、抢夺行为
15

23. 适用假释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

  • A.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 B.服刑达到一定期限
  • C.犯罪分子患有严重疾病或因其他原因不能继续关押
  • D.犯罪分子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
  • E.不是累犯
16

20. 下列原则、制度中,与罪刑法定原则相冲突的有

  • A.有罪类推制度
  • B.重法溯及既往原则
  • C.扩张解释
  • D.限制解释
  • E.类推解释
17

21. 自然人犯罪主体的一般要件有 ( )

  • A.达到刑事法定年龄
  • B.具有辨认控制能力
  • C.某些犯罪还必须具有特殊身份
  • D.生理上没有明显缺陷
  • E.没有喝醉酒
19

18. 卢某连续多次进行招摇撞骗,主要冒充军人、偶尔冒充公安人员,为自己谋取了多种非法利益,对卢某的行为构成 ( )

  • A.诈骗罪
  • B.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
  • C.招摇撞骗罪
  • D.以招摇撞骗罪和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实行并罚
20

15. 关于侮辱罪和诽谤罪,正确的说法是 ( )

  • A.都可以采用暴力手段
  • B.都必须捏造事实
  • C.都要求情节特别严重
  • D.都是针对特定的人
21

16. 不属于挪用资金罪与职务侵占罪的主要区别的是( )

  • A.犯罪主体不同
  • B.对象不完全相同
  • C.行为不同
  • D.故意内容不同
22

17. 甲在盗窃之前,请乙代为销赃。甲盗得财物后,乙如约销赃,获赃款2000元。甲、乙二人平分了赃款。乙的行为( )

  • A.构成盗窃罪
  • B.构成销售赃物罪
  • C.构成盗窃罪和销售赃物罪两罪
  • D.不构成犯罪
24

13. 甲某驾驶汽车因为超速行驶将丙某撞成重伤。坐在驾驶台副座的乙某下车察看丙某的情况,发现伤势很重。为了逃避责任,乙某和甲某将丙某抬上车,拉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将丙某藏在草丛中。丙某在12小时后因为失血过多死亡。关于此案  (  )

  • A.甲某构成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乙某构成包庇罪
  • B.甲某指使乙某逃逸致人死亡.甲某乙某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犯
  • C.甲某、乙某构成故意杀人罪,属于共同犯罪
  • D.甲某、乙某构成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26

11. 策动、胁迫、勾引、收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武装部队人员、人民警察、民兵进行武装叛乱或者武装暴乱的 ( )

  • A.依武装叛乱、暴乱罪处罚
  • B.依武装叛乱、暴乱罪从重处罚
  • C.依策动、胁迫、勾引、收买国家工作人员处罚
  • D.依危害困家安全罪处罚
27

9. 重大立功的判断标准是 ( )

  • A.犯罪人的社会地位
  • B.犯罪人的财产状况
  • C.被害人的多少
  • D.犯罪人可能被判处的刑罚
28

10. 根据刑法规定,对于连续犯罪或者继续犯罪追诉期限的计算,是从 ( )

  • A.实施犯罪预备行为时起计算
  • B.着手实行犯罪时起计算
  • C.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 D.犯罪行为既遂时起计算
29

8. 对犯罪分子适用死刑的一般性条件是  (  )

  • A.罪大恶极
  • B.罪行极其严重
  • C.犯罪后果极其严重
  • D.民愤极大
30

7. 放火致人重伤的,应  (  )

  • A.按牵连犯处断
  • B.实行数罪并罚
  • C.将致人重伤作为放火罪的加重情节
  • D.按想象竞合犯处理
31

6. A在B的教唆和C的帮助之下,直接杀害了D,A是共同犯罪中的 ( )

  • A.直接正犯
  • B.间接正犯
  • C.共同正犯
  • D.教唆犯
32

4. 下列关于紧急避险问题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

  • A.避险行为损害的利益可以大于所避免的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
  • B.实行避险行为对行为主体没有任何限制
  • C.危险的来源巾不包括人的不法侵害
  • D.避险必须是出于不得已而采取的行为
34

2. 我国《刑法》第12条关于溯及力的规定采取的是 ( )

  • A.从新兼从轻原则
  • B.从旧兼从轻原则
  • C.从旧兼从新原则
  • D.从新原则
36

1. 我国刑法的目的是 ( )

  • A.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 B.保护人民
  • C.预防犯罪
  • D.惩罚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