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刑法模拟试卷(八)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4

24. 诬告陷害罪与报复陷害罪的区别有 ( )

  • A.行为对象不同
  • B.主体不同
  • C.行为表现不同
  • D.目的不同
  • E.罪过形式不同
15

25. 下列哪些罪只能以不作为的方式实施? ( )

  • A.战时拒绝、逃避服役罪
  • B.战时拒绝、逃避征召、军事训练罪
  • C.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
  • D.阻碍军事行动罪
  • E.叛逃罪
16

23. 妇女不适用死刑的正确理解是  (  )

  • A.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
  • B.对案件起诉到人民法院以前,被告人在关押期间做人工流产的,应视为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能判处死刑
  • C.不能为了判处死刑而强制怀孕的被告人做人工流产
  • D.怀孕妇女因涉嫌犯罪在羁押期间自然流产后,又因同一事实被起诉、交付审判的,应当视为“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依法不适用死刑
  • E.人工流产后犯罪的妇女都不可能判处死刑
17

22. 下列属于对象认识错误的是 ( )

  • A.误人为兽而杀之
  • B.误兽为人而杀之
  • C.误张三为李四而杀之
  • D.误把白糖当砒霜杀人
  • E.误把砒霜当白糖致人死亡
18

21. “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 A.行为与结果只有都发生在我国内的,才适用我国刑法
  • B.行为与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内的,就适用我国刑法
  • C.行为的一部分或结果的一部分发生在我国内的,也适用我国刑法
  • D.在未遂犯场合,行为地与行为人希望结果发生之地在我国内的,也适用我国刑法
  • E.共同犯罪有一部分发生在我国领域内的,也适用我国刑法
19

20. 甲是军人,战时甲造谣惑众,扰乱军心,导致军队战斗力严重下降,造成了重大军事失败。甲构成 ( )

  • A.战时造谣惑众罪
  • B.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
  • C.阻碍军事行动罪
  • D.诈骗罪
20

17. 脱逃罪的犯罪主体是 ( )

  • A.被关押的人
  • B.依法被关押的人
  • C.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
  • D.一切被国家机关关押的人
22

19. 玩忽职守罪与滥用职权罪的主要区别是 ( )

  • A.犯罪结果不同
  • B.主观要件不同
  • C.犯罪客体不同
  • D.犯罪主体不同
24

16. 招摇撞骗罪中的“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包括冒充 ( )

  • A.警察
  • B.军人
  • C.税务机关工作人员
  • D.法官
25

13. 生产、销售假药罪的“假药”不包括 ( )

  • A.超过有效期的药
  • B.变质的药
  • C.被污染的药
  • D.未取得批准文号的药
26

14.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死亡的( )

  • A.应以非法拘禁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 B.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 C.应以非法拘禁罪论处
  • D.应以非法拘禁罪从重处罚
27

12. 故意破坏正在使用中的公朋电信设施尚未危害公共安全但又构成犯罪的 ( )

  • A.应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定罪处罚
  • B.应以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定罪处罚
  • C.应以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未遂)定罪处罚
  • D.应以破坏通信自由罪定罪处罚
28

10. 下列犯罪的规定,属于引证罪状的是 ( )

  • A.以暴力、威胁手段强买强卖商品、强迫他人提供服务或者强迫他人接受服务,情节严重的
  • B.以牟利为目的,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情节严重的
  • C.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第237条)罪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D.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第238条)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30

8. 刑法分则某条文规定:犯A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被告人犯A罪,但情节较轻,且其身无分文。对此,下列哪一判决符合该条规定? ( )

  • A.甲法官以被告人身无分文为由,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 B.乙法官以被告人身无分文且犯罪情节较轻为由,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期2年执行
  • C.丙法官以被告人的犯罪情节较轻为由,判处拘役3个月
  • D.丁法官以被告人的犯罪情节较轻为由,判处罚金1000元
33

7. 刑罚适用的对象只能是 ( )

  • A.触犯刑法,构成犯罪的自然人或者单位
  • B.触犯法律的自然人或者单位
  • C.触犯法律,涉嫌犯罪的自然人或者单位
  • D.触犯法律,应当受到处罚的自然人或者单位
36

4. 刑法中将犯罪预备行为的表现形式规定为 ( )

  • A.准备工具
  • B.制造条件
  • C.排除障碍
  • D.准备工具、制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