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操作P(S):将信号量S减去1,若结果小于0,则进程置成等待信号量S的状态
- B.P操作P(S):将信号量S加1,若结果小于0,则进程置成等待信号量S的状态
- C.P操作P(S):将信号量S加1,若结果小于0,则释放一个等待信号量S的进程
- D.V操作V(S):将信号量S加1,若结果不大于0,则释放一个等待信号量S的进程
- E.V操作V(S):将信号量S减去1,若结果不大于0,则释放一个等待信号量S的进程
- A.实现对外围设备的分配与回收
- B.实现外围设备的启动
- C.实现对磁盘的驱动调度
- D.处理外围设备的中断事件
- E.实现虚拟设备
- A.UNIX采用页式虚拟存储管理
- B.UNIx把进程的地址空间分成三个区段,分别为系统区段、程序区段、数据区段
- C.UNIX系统中的页面守护进程其作用是保证有足够的空闲物理页可供使用
- D.UNIX系统中正文段和非共享程序都在程序区段运行
- E.UNIX系统中每个进程都用虚拟地址访问主存单元
- A.天灾人祸
- B.硬件故障
- C.软件失误
- D.共享文件时引起错误
- E.计算机病毒的侵害
- A.如果资源分配图中无环路,则系统一定没有死锁发生
- B.如果资源分配图中有环路,且每个资源类中只有一个资源,则环路存在就意味着死锁的形成,环路中的进程就处于死锁状态
- C.如果资源分配图中有环路,但涉及的资源类中有多个资源,则环路的存在未必就形成死锁
- D.以上说法都正确
- A.进程名
- B.进程状态
- C.等待原因
- D.进程程序存放位置
- E.进程数据存放位置
- 22
-
18. 信件的内容不包括
- A.发送者名
- B.信息
- C.等/不等回信
- D.接收者名
- A.协作
- B.共享
- C.互斥
- D.同步
- A.间接通信方式
- B.直接通信方式
- C.PV通信方式
- D.原语通信方式
- A.旋转调度
- B.移臂调度
- C.作业调度
- D.进程调度
- A.封闭性和动态性
- B.封闭性和交互性
- C.封闭性和可再现性
- D.封闭性和并发性
- A.每个用户进程一张
- B.每个系统进程一张
- C.整个系统就一张
- D.所有用户进程就一张
- A.设备的独立性
- B.设备的共享性
- C.物理独立性
- D.逻辑独立性
- A.磁头
- B.磁道
- C.扇区
- D.盘片
- A.索引
- B.主键
- C.次键
- D.关键字
- A.程序执行的局部性理论
- B.程序执行的无序性理论
- C.程序执行的顺序性理论
- D.程序执行的循环性理论
- A.等待作业
- B.就绪作业
- C.后备作业
- D.批处理作业
- A.一个进程从运行状态变成等待状态
- B.一个进程从运行状态变成就绪状态
- C.一个进程从等待状态变成就绪状态
- D.以上情况均会引起进程切换
- A.16位
- B.32位
- C.64位
- D.128位
- A.runin
- B.runout
- C.s1eep
- D.wakeup
- A.等待态
- B.就绪态
- C.运行态
- D.阻塞态
- A.0号
- B.1号
- C.3号
- D.4号
- A.引导程序
- B.操作系统核心程序
- C.初始化进程
- D.1ogin进程
- A.rename
- B.trap
- C.sigaction
- D.sigreturn
- A.WPS
- B.CPU
- C.WORD
- D.Windo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