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真题及答案解析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2

阅读史铁生散文《秋天的怀念》,结合作品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学评论短文。

要求:

(1)紧紧围绕本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来写。

(2)不要写成读后感。

(3)表达通顺、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附《秋天的怀念》原文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

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竞是永远的诀别。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选自《名家名作·微型小说》,秦榆选编,京华出版社2006年版)

6

小说《马桥词典》的两则《宝气》和《三毛》的叙述中,丰富与拓展了“宝气”内涵的情节内容有

  • A.志煌对“偷笋贼”的宽容
  • B.志煌对女人的态度
  • C.志煌与支书本义的冲突
  • D.志煌对倔牛三毛的感情
  • E.志煌对自己劳动产品归属的看法
7

下列符合洛夫诗歌《长恨歌》的表述有

  • A.塑造了全新的杨贵妃形象
  • B.弥漫着荒诞与虚无的气息
  • C.与白居易的同题诗构成互文效果
  • D.同情并歌颂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
  • E.以现代意识观照历史
9

下列表述中符合王小波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有

  • A.寓严肃乃至沉重的主题于幽默与诙谐中
  • B.歌颂对美好爱情的勇敢追求
  • C.赞赏理性主义和独立自由的精神
  • D.以反讽式的对照批判“文革”时代的荒诞现实
  • E.否定与批判听任权势和命运摆布的生活态度
10

诗歌《就是那一只蟋蟀》中“蟋蟀”的意象内涵有

  • A.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
  • B.沟通华人共有情感
  • C.割不断的血脉传承
  • D.浓郁的思乡之情
  • E.诗人过往的浪漫爱情
11

下列被誉为“农民诗人”的是

  • A.臧克家
  • B.流沙河
  • C.海子
  • D.洛夫
12

创办台湾诗人社团“创世纪诗社”的诗人有

  • A.洛夫
  • B.纪弦
  • C.余光中
  • D.痖弦
  • E.白先勇
14

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写出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变革时期一个普通农民复杂心灵历程的作品是

  • A.《陈奂生上城》
  • B.《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 C.《马桥词典》
  • D.《风云初记》
15

下列符合邵燕祥杂文《和尚之喻》中对“和尚之喻”理解的是

  • A.“粥少僧多”,既表明饭少人多,又表明当代社会工作机会很少
  • B.“当着和尚骂贼秃”,既表明勇敢的精神,又表明对人身的侮辱
  • C.“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既表明积极负责精神,又表明得过且过的消极态度
  • D.“歪嘴的和尚”念经,既表明人尽其才的可贵,又表明歪嘴和尚念歪经的可怕
16

西西散文《致西绪福斯》以独特方式重述西绪福斯这一著名西方神话。作者所运用的叙述人称是

  • A.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
  • B.第二人称
  • C.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
  • D.三种人称交替使用
20

塑造了嵇康这一刚直不阿的古代知识分子形象的小说是

  • A.《不安定的灵魂》
  • B.《广陵散》
  • C.《心灵史》
  • D.《男人的风格》
23

话剧《茶馆》的结构特点是

  • A.“冰糖葫芦”式
  • B.“人像展览”式
  • C.“一人一事”式
  • D.电影蒙太奇式
24

淳朴可爱、开朗乐观的这两个形象出自小说

  • A.《亲亲土豆》
  • B.《受戒》
  • C.《秦腔》
  • D.《童年二题》
25

把祖国大陆与台湾紧紧地连在一起,表达身在台湾思念故土之情的作品是

  • A.《古炉》
  • B.《故园别》
  • C.《无处告别》
  • D.《乡愁》
26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个中国籍作家是

  • A.莫言
  • B.鲁迅
  • C.高行健
  • D.林语堂
27

“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这两句诗出自

  • A.《望星空》
  • B.《双桅船》
  • C.《老水手的歌》
  • D.《致橡树》
29

《学圃记闲》一文出自

  • A.《干校六记》
  • B.《将饮茶》
  • C.《洗澡》
  • D.《商州散记》
31

下列作品中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思战争的诗篇是

  • A.《麦坚利堡》
  • B.《长恨歌》
  • C.《日记》
  • D.《红玉米》
32

“卖灶糖的老汉”这一形象出自

  • A.贾平凹的《秦腔》
  • B.张洁的《拣麦穗》
  • C.邵燕祥的《<圣经>拟作》
  • D.台静农的《记波外翁》
35

王安忆《喜宴》所写故事的时代背景是

  • A.建国初期
  • B.1957年“反右”运动时期
  • C.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时期
  • D.改革开放初期
37

以叙事者“我”和一位老人摆脱绝望、重拾生活信念的故事为情节的作品是

  • A.《元处告别》
  • B.《空的窗》
  • C.《与往事干杯》
  • D.《私人生活》
39

下列作品中,属于铁凝创作的是

  • A.《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笨花》、《金大班的一夜》
  • B.《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玫瑰门》、《笨花》
  • C.《笨花》、《玫瑰门》、《生死疲劳》
  • D.《玫瑰门》、《生死疲劳》、《金大班的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