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全国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真题及答案解析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阅读王力散文《劝菜》,结合作品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评论文章。

要求:(1)简要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

(2)简要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3)观点鲜明、分析细致、条理清楚、语言通顺、书写整洁。

(附《劝菜》原文)

劝菜

王力

中国有一件事最足以表示合作精神的,就是吃饭。十个或十二个人共一盘菜,共一碗汤。酒席上讲究同时起筷子,同时把菜夹到嘴里去,只差不曾嚼出同一的节奏来。相传有一个笑话。一个外国人向一个中国人说:“听说你们中国有二十四个人共吃一桌酒席的事,是真的吗?”中国人说:“是真的。,’那外国人说:“菜太远了,筷子怎么夹得着呢?,,那中国人说:“我们有一种三尺来长的筷子。”那外国人说:“用那三尺来长的筷子,夹着是不成问题了,怎么弯得转来把菜送到嘴里去呢?”那中国人说:“我们是互相帮忙,你夹给我-乞,我夹给你吃的啊!”

中国人的吃饭,除了表示合作的精神之外,还合于经济的原则。西洋每人一盘菜,吃剩下来就是暴殄天物;咱们中国人,十人一盘菜,你不爱吃的却是我所喜欢的,互相调剂,各得其所.因此,中国人的酒席往往没有剩菜;即使有剩,它的总量也不像西餐剩菜那样多,假使中西酒席的菜本来相等的话。

有了这两个优点,中国人应该踌躇满志,觉得圣人制礼作乐,关于吃这一层总算是想得尽善尽美的了。然而咱们的先哲犹嫌未足,以为食而不让,则近于禽兽,于是提倡食中有让。其初是消极的让,就是让人先夹菜,让人多吃好东西;后来又加上积极的让,就是把好东西夹到了别人的碟子里、饭碗里,甚至于嘴里。其实积极的让也是由消极的让生出来的:遇着一样好东西,我不吃或少吃,为的是让你多吃;同时,我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知道你一定也不肯多吃,为的是要让我。在这僵局相持之下,为了使我的让德战胜你的让德起见,我就非和你争不可!于是劝菜这件事也就成为“乡饮酒礼”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了。

劝菜的风俗处处皆有,但是素来著名的礼让之乡如江浙一带尤为盛行。男人劝得马虎些,夹了菜放在你的碟子里就算了;妇女界最为殷勤,非把菜送到你的饭碗里去不可。照例是主人劝客人,但是,主人劝开了头之后,凡自认为主人的至亲好友,都可以代主人来劝客。有时候,一块“好菜”被十双筷子传观,周游列国之后,-去又物归原主!假使你是一位新姑爷,情形又不同了。你始终成为众矢之的,全桌的人都把“好菜”堆到你的饭碗里来,堆得满满的,使你鼻子碰着鲍鱼,眼睛碰着鸡丁,嘴唇上全糊着肉汁,简直吃不着一口白饭。我常常这样想,为什么不开始就设计这样一碗“十锦饭”,专为上宾贵客预备的,倒反妥大家临时大忙一阵呢?

劝菜固然是美德,但是其中还有一个嗜好是否相同的问题。孟子说:“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我觉得他老人家这句话有多少语病,至少还应该加上段“但书”。我还是比较地喜欢法国的一谚语:“唯味与色无可争。”意思是说,食物的味道和衣服的颜色都是随人喜欢,没有一定的美恶标准的。这样说来,主人所喜欢的“好菜”,未必是客人所认为好吃的菜。肴馔的原料和烹饪的方法,在各人的见解上(尤其是籍贯不相同的人),很容易生出大不相同的估价。有时候,把客人所不爱吃的东西硬塞给他吃,与其说是有礼貌,不如说是令人难堪。十年前,我曾经有一次作客,饭碗被鱼虾鸡鸭堆满了之后,我突然把筷子一放,宣布吃饱了。直等到主人劝了又劝,我才说:“那么请你们给我换一碗白饭来!”现在回想,觉得当时未免少年气盛:然而直到如今,假使我再遇到同样的情势,一时急起来,也难保不用同样方法来对付呢!

中国人之所以和气一团,也许是津液交流的关系。尽管有人主张分食,同时也有人故意使它和到不能再和。譬如新上来的一碗汤,主人喜欢用自己的调羹去把里面的东西先搅一搅匀;新上来的一盘菜,主人也喜欢用自己的筷子去拌一拌。至于劝菜,就更顾不了许多,一件山珍海味,周游列国之后,上面就有了五七个人的津液。将来科学更加昌明,也许有一种显微镜,让咱们看见酒席上病菌由津液传播的详细状况。现在只就我的肉眼所能看见的情形来说。我未坐席就留心观察,主人是一个津液丰富的人。他说话除了喷出若干吐沫之外,上齿和下齿之间常有津液像蜘蛛网般弥缝着。入席以后,主人的一双筷子就在这蜘蛛网里冲进冲出,后来他劝我吃菜,也就拿他那一双曾在这蜘蛛网里冲进冲出的筷子,夹了菜,恭恭敬敬地送到我的碟子里。我几乎不信任我的舌头!同是一盘炒山鸡片,为什么刚才我自己夹了来是好吃的,现在主人恭恭敬敬地夹了来劝我却是不好吃的呢?我辜负了主人的盛意了。我承认我这种脾气根本就不适宜在中国社会里交际。然而我并不因此就否定劝菜是一种美德。“有杀身以成仁”,牺牲一点儿卫生戒·条来成全一种美德,还不是应该的吗?

(选自《闲雅生活》,梁启超、胡适等著,朱丹编)

6

曹禺创作的话剧作品主要有

  • A.《雷雨》
  • B.《日出》
  • C.《原野》
  • D.《北京人》
  • E.《棠棣之花》
8

报告文学《包身工》中着重描绘的包身工形象有

  • A.芦柴棒
  • B.小福子
  • C.春桃
  • D.不知姓名的小姑娘
  • E.虎妞
9

下列选项,符合梁遇春在《谈“流浪汉”》中对流浪汉气质解释的有

  • A.没有心机,感情热烈
  • B.不受羁绊,有创造欲
  • C.乐观豁达,富于幻想
  • D.孤僻阴郁,漂泊无依
  • E.任情顺性,万事随缘
10

诗歌《雨巷》十分注重音乐感,具体的表现有

  • A.音节优美
  • B.韵脚铿锵
  • C.每节押韵二到三次
  • D.使用了复沓的手法
  • E.运用了重复的手法
12

下列选项,对小说《山峡中》中“野猫子”这一人物性格特征概括正确的有

  • A.机敏狡猾
  • B.木讷孤僻
  • C.善良温柔
  • D.凶狠泼辣
  • E.愚昧蠢笨
15

话剧《上海屋檐下》的结构方式是

  • A.陡转式
  • B.蛛网式
  • C.横截面式
  • D.明暗双线式
16

作品《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的文体是

  • A.诗化小说
  • B.报告文学
  • C.闲适小品文
  • D.话剧
18

杂文《蛇与塔》的语言特色是

  • A.从容之中有幽默
  • B.铿锵之中有幽默
  • C.辛辣的讽刺
  • D.优雅的抒情
19

杂文《春末闲谈》谈论的主要问题是

  • A.家庭伦理
  • B.社会文化
  • C.妇女问题
  • D.儿童教育
20

散文《白马湖之冬》中体现出来的作家情绪是

  • A.萧瑟的诗趣
  • B.热切的憧慑
  • C.孤寂的绝望
  • D.嘲讽的调侃
21

散文《囚绿记》中作者深切怀念的是

  • A.沦陷时期的北平
  • B.抗战时期的重庆
  • C.孤岛时期的上海
  • D.抗战时期的延安
22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这句话的出处是

  • A.徐志摩致梁启超信
  • B.徐志摩致张幼仪信
  • C.梁启超致徐志摩信
  • D.张幼仪致徐志摩信
23

散文《寄小读者(通讯七)》描绘湖光海景的艺术特点是

  • A.严肃的说教色彩
  • B.浓郁的抒情色彩
  • C.犀利的批判意味
  • D.幽默的讽刺意味
25

散文《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的“志”指的是

  • A.《语丝》
  • B.《论语》
  • C.《小说月报》
  • D.《新青年》
26

下列诗句,最能体现辛笛诗歌创作“思想知觉化”特色的是

  • A.“人民呵,/在辽阔的大地之上,/巨人似的,/雄伟地站起”
  • B.“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 C.“将生命的茫茫,脱卸与茫茫的烟水”
  •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7

诗歌《采莲曲》描绘了采莲少女的劳动场景,诗人由此表达的情感是

  • A.向往平和宁静的生活
  • B.直面冷酷的人生
  • C.向往热闹喧嚣的生活
  • D.向往火热的战斗人生
28

林语堂散文《言志篇》前半部分写的是

  • A.开篇明志说明自己的理想
  • B.讥讽常人言志的虚伪矫饰
  • C.盛赞个人理想对社会召唤的呼应
  • D.表明个人理想会随时代变迁
29

构成冰心“爱的哲学”的三个要素是

  • A.童真、父爱、母爱
  • B.自然、美景、爱情
  • C.自然、童真、母爱
  • D.自然、爱情、亲情
32

诗歌《纤夫》采用的诗歌形式是

  • A.短行体小诗
  • B.新格律体
  • C.自由体长诗
  • D.散文诗
33

下列诗句中,出自诗歌《断章》的是

  • A.“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 B.“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 C.“我们这飘渺的浮生/到底要向哪儿安宿?”
  • D.“我们生在这样个世界当中,/只好学着海洋衷哭。
34

穆旦所属的诗歌流派是

  • A.七月诗派
  • B.新格律诗派
  • C.九叶诗派
  • D.现代诗派
35

下列各项,对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描述正确的是

  • A.表现了理想幻灭后的哀伤
  • B.意象朦胧,充满象征意味
  • C.诗句长短不一,具有散文化倾向
  • D.诗行整饬,格律严谨
36

诗歌《再别康桥》中被喻为“夕阳中的新娘”的是

  • A.西天的云彩
  • B.河畔的金柳
  • C.软泥上的青荇
  • D.彩虹似的梦
37

下列选项,出自诗歌《死水》的一组意象是

  • A.烂铁破铜铁罐
  • B.桃花菊花青荇
  • C.青蛙花蚊苍蝇
  • D.珍珠泥土青蛙
38

最能体现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的诗篇是

  • A.《星空》
  • B.《红烛》
  • C.《恢复》
  • D.《凤凰涅集》
39

小说《小城三月》中故事的叙述方式是

  • A.第三人称叙述
  • B.第一人称叙述
  • C.第二人称叙述
  • D.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叙述交织
40

小说《铸剑》叙事的核心线索是

  • A.黑衣人为眉间尺复仇
  • B.眉间尺为黑衣人复仇
  • C.眉间尺为父亲复仇
  • D.黑衣人为王复仇
41

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结尾处叙写潘先生赞颂军阀这一细节所反映的是

  • A.小市民苟且偷安的心理
  • B.普通民众淳朴宽厚的秉性
  • C.小市民爱憎分明的立场
  • D.普通人坚韧顽强的生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