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
19. 教学手段
- 10
-
20. 测验效度
- 11
-
17. 教师聘任制
- 12
-
18. 教学计划
- 13
-
16. 学校制度文化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 C.《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 D.《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 A.社会关系
- B.职业关系
- C.生活关系
- D.管理关系
- A.布鲁纳
- B.布卢姆
- C.瓦根舍因
- D.沙塔洛夫
- A.着重改变认知的方法
- B.着重调整情感的方法
- C.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
- D.着重磨炼意志的方法
- A.教材的编写方式
- B.教师的教学方式
- C.教学大纲的制定方式
- D.学生的学习方式
- A.受到关怀和信任
- B.受到支持和鼓励
- C.有积极参与的机会
- D.得到保密
- A.夸美纽斯
- B.赫尔巴特
- C.杜威
- D.瓦根舍因
- A.教育为谁服务
- B.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 C.教育怎样培养人
- D.教育的方向
- A.综合课程
- B.活动课程
- C.学科课程
- D.潜在课程
- A.孔子和孟子
- B.苟子和孔子
- C.苟子和孟子
- D.孟子和荀子
- A.教书育人教学科研
- B.教学科研教书育人
- C.教育教学教书育人
- D.教书育人教育教学
- A.3年以后可以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 B.5年以后可以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 C.10年以后可以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 D.不能再重新取得教师资格
- A.奴隶社会的教育
- B.封建社会的教育
- C.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 D.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 A.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
- B.绝对标准评估和相对标准评估
- C.他人评估和自我评估
- D.定期评估和不定期评估
- A.狄尔泰
- B.瓦斯凯
- C.梅伊曼
- D.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