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00321)2015年10月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3

主要的汉字造字方法有()

  • A.形声
  • B.表意
  • C.象形
  • D.指事
  • E.会意
15

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包括()

  • A.因材施教
  • B.启发诱导
  • C.学思结合
  • D.竞争择优
  • E.创新思维
16

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产生了一系列的艺术命题,例如()

  • A.意境
  • B.诗言志
  • C.神韵
  • D.文以载道
  • E.乐以教化
17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礼是()

  • A.沟通天人的仪式
  • B.贵族等级的标志
  • C.乡里庶族的规范
  • D.立身处世的准则
  • E.立法的内容
18

北宋的理学代表人物是()

  • A.周敦颐
  • B.陆象山
  • C.张载
  • D.程颢
  • E.程颐
19

对联演变于古代的()

  • A.卜辞
  • B.桃符
  • C.诗歌
  • D.经文
20

古人先名而后字,因此取字往往遵循的原则是()

  • A.“先名后字”
  • B.“先字后名”
  • C.“名字相应”
  • D.“避名立字”
21

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广义文化的是()

  • A.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 B.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 C.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 D.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22

语言是文化的()

  • A.媒介
  • B.基础
  • C.代码
  • D.象征
24

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是()

  • A.荀子
  • B.孔子
  • C.朱熹
  • D.程颐
26

曹魏时期建立的较“察举”严格的选官制度是()

  • A.九品中正制
  • B.世卿世禄制
  • C.征辟制
  • D.科举制
27

先秦儒家的创始人与杰出代表是()

  • A.老子
  • B.庄子
  • C.孟子
  • D.孔子
2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取得独尊地位的时间是()

  • A.汉武帝时期
  • B.光武帝时期
  • C.汉景帝时期
  • D.汉文帝时期
30

古代调节乡社关系的重要节日是()

  • A.社日
  • B.端午
  • C.重阳
  • D.腊日
31

现存第一部完整记录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

  • A.《韩非子》
  • B.《抱朴子》
  • C.《淮南子》
  • D.《补农书》
32

隋唐以后,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的是()

  •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 B.中书省、元外省、门下省
  • C.门下省、尚书省、元外省
  • D.元外省、中书省、尚书省
33

周人极端重视的是()

  • A.渔业
  • B.手工业
  • C.制陶业
  • D.农业
35

中国开始“家天下”历史的朝代是()

  • A.商朝
  • B.秦朝
  • C.夏朝
  • D.周朝
38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红白喜事属于()

  • A.仪式饮食
  • B.阶层饮食
  • C.馈赠饮食
  • D.节日饮食
40

在对中国烹饪的地方差异概括中,描述正确的是()

  • A.“南甜、北咸、东酸、西辣”
  • B.“南酸、北辣、东甜、西咸”
  • C.“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 D.“南酸、北辣、东咸、西甜”
41

考古发现,黄河流域的原始居巢的样式是()

  • A.干栏式
  • B.半地穴式
  • C.角楼式
  • D.洞穴式
42

在中国传统行业组织中,纺织匠行的祖师是()

  • A.唐明皇
  • B.黄道婆
  • C.李君李耳
  • D.鲁班
43

代表着古人对地域的不同自然区域认识的是()

  • A.《尚书·禹贡》
  • B.《尚书·尧典》
  • C.《尚书·皋陶谟》
  • D.《尚书·洪范》
44

“天下”观念变得十分清晰的朝代是( )

  • A.夏朝
  • B.商朝
  • C.西周
  • D.东周
45

秦汉以前大量居往在成都平原的是( )

  • A.羌族人
  • B.古巴人
  • C.氐人
  • D.汉族人
47

中国的翻译文学首先是( )

  • A.道教文学
  • B.懦家文学
  • C.佛教文学
  • D.基督教文学
48

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是( )

  • A.上层文化
  • B.中层文化
  • C.底层文化
  • D.市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