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59.5,64.5]
- B.[59.5,64.5)
- C.(59.5,64.5]
- D.(59.5,64.5)
- A.79.5
- B.80
- C.84.5
- D.85
- A.60分以下的有30人
- B.65分以上的有30人
- C.69.5分以下的有48人
- D.69.5分以上的有48人
- A.称名变量数据
- B.顺序变量数据
- C.等距变量数据
- D.比率变量数据
- A.称名变量数据
- B.顺序变量数据
- C.等距变量数据
- D.比率变量数据
- A.称名变量
- B.顺序变量
- C.等距变量
- D.比率变量
- A.称名变量数据
- B.顺序变量数据
- C.等距变量数据
- D.比率变量数据
- A.称名变量数据
- B.顺序变量数据
- C.等距变量数据
- D.比率变量数据
- A.离散性
- B.顾序性
- C.变异性
- D.规律性
- A.称名变量数据
- B.顺序变量数据
- C.等距变量数据
- D.比率变量数据
- A.因素分析
- B.相关系数
- C.平均数
- D.标准差
- A.直尺
- B.视力表
- C.天平
- D.电子测距
- A.函数方法
- B.方差分析
- C.教育测量
- D.统计方法
- A.观测个体行为表现,推断其内部心理特征
- B.直接测量个体内部心理特征
- C.测量个体外在行为表现
- D.根据个体心理特征,推断其外在行为表现
- A.测验工具编制、施测与评分
- B.教育和心理测验的编制和使用
- C.测验结果的分析和整理
- D.测验常模建立的一般理论和方法
- A.教育学、生理学
- B.教育学、心理学
- C.社会学、教育学
- D.生理学、心理学
- A.总体
- B.样本
- C.个体
- D.局部
- A.间接性
- B.客观性
- C.复杂性
- D.主观性
- A.相关系数
- B.因素分析
- C.聚类分析
- D.路径分析
- A.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 B.量化的评价教育
- C.为了更好的计算
- D.对总体量的认识
- A.名义量
- B.顺序量尺
- C.等距量尺
- D.比率量尺
- A.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 B.教育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 C.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 D.认识个体心理特征的重要手段
- A.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量相互独立
- B.教育统计是教育测量的基础
- C.教育统计在教育测量提供的数据的基础上进行
- D.教育统计为教育测量提供数据
- A.测量规则
- B.测量工具
- C.结果解释参照系
- D.测量结果
- A.行为特征
- B.人格特质
- C.心理特性
- D.生理特性
- A.直接性与随机进行
- B.精确性与抽样进行
- C.间接性与抽样进行
- D.外显性与随机进行
- A.描述统计
- B.应用统计
- C.数理统计
- D.推论统计
- A.推断统计
- B.描述统计
- C.应用统计
- D.数理统计
- A.推断统计
- B.描述统计
- C.应用统计
- D.数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