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
消费者主权
- 9
-
个人信用制度
- 10
-
消费服务社会化
- 11
-
效用最大化
- 12
-
劳动供给弹性
- A.要求保护和援助的权利
- B.要求赔偿损害的权利
- C.取得信息的权利
- D.享受教育的权利
- E.请代表和咨询的权利
- A.个人消费
- B.自给性消费
- C.公共消费
- D.半自给性消费
- E.商品性消费
- A.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 B.人们的生活水平不下降
- C.经济不发生明显的波动
- D.消费率保持在合理的区间
- E.社会稳定
-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 B.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
- C.19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
- D.20世纪60年代
- A.利率水平高
- B.利率水平低
- C.规模呈周期性
- D.贷款的利率弹性较低
- E.贷款的利率弹性较高
- 18
-
债券投资具有下列特征()
- A.风险较小
- B.流动性好
- C.具有专业管理效果
- D.可以满足投资者的不同需要
- E.投资者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
- A.消费品的商品化和公共消费福利化
- B.劳务的商品化和家务劳动机械化
- C.消费品的商品化和劳务的商品化
- D.消费服务社会化和家务劳动机械化
- A.形成了具有出口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 B.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
- C.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产晶占极大比重
- D.农业已基本实现现代化
- A.提高“生活质量”
- B.防止出现“消费早熟”
- C.提高低收入阶层收入
- D.大力推广消费知识和技术
- A.孩子教育支出
- B.社交活动支出
- C.旅游支出
- D.奢侈支出
- 23
-
消费模式的选择依据是()
- A.人们的生活水平
- B.政策的稳定性
- C.消费需求程度
- D.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
- A.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
- B.增发国债
- C.增加财政支出
- D.控制集团购买力
- A.1.67
- B.2.5
- C.0.6
- D.0.4
- A.生命周期理沦
- B.绝对收入假定
- C.相对收入假定
- D.持久收入假定
- A.绝对收入假定
- B.相对收入假定
- C.生命周期假定
- D.持久收入假定
- A.资产流动性风险
- B.利率风险
- C.借款人信用风险
- D.经济周期风险
- A.住宅抵押贷款
- B.汽车贷款
- C.信用卡贷款
- D.个人小额质押贷款
- A.工资的较大变化只能导致劳动供给量的较小的改变
- B.工资的较大变化能引起劳动供给量的较大的改变
- C.工资的较小变化能引起劳动供给量的较大的改变
- D.工资的较小变化只能导致劳动供给量的较小的改变
- A.2%
- B.1.89%
- C.33.3%
- D.300%
- A.闲暇和有酬劳动
- B.闲暇和家务劳动
- C.家务劳动和有酬劳动
- D.家务劳动和无酬劳动
- A.持有期收益/购买价格
- B.(当期收益+持有期收益)/购买价格
- C.(出售价格-购买价格)/面值
- D.(当期收益+持有期收益)/面值
- A.系统风险
- B.经营风险
- C.非系统风险
- D.低风险
- A.社会救济
- B.社会福利
- C.社会保险
- D.社会储蓄
- A.遗产动机越大,工作年间储蓄就越多
- B.遗产动机越大,工作年间储蓄就越少
- C.遗产动机越小,工作年间增加的储蓄就越多
- D.遗产动机对储蓄基本没有影响
- A.遗产动机
- B.谨慎动机
- C.目标动机
- D.感情动机
- A.1.5
- B.0.67
- C.2.5
- D.15
- A.低档商品
- B.吉芬商品
- C.奢侈品
- D.生活必需品
- A.初次分配选择
- B.再分配选择
- C.购买选择
- D.最终选择
- A.西斯蒙
- B.马歇尔
- C.凯恩斯
- D.魁奈
- A.向左旋转
- B.向右旋转
- C.向上移动
- D.保持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