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
34. 财政政策
- 10
-
33. 政府预算
- 11
-
31. 购买性支出
- A.选择性拨款
- B.一般性拨款
- C.配套性拨款
- D.非配套拨款
- E.非选择拨款
- A.海关代征的消费税
- B.国内增值税
- C.营业税
- D.个人所得税
- E.资源税
- A.每年立法机构召开会议的日期
- B.收入旺季
- C.历史原因
- D.是否平衡
- E.预算金额
- A.市盈率的高低
- B.换手率的高低
- C.大额交易是否会影响市场价格水平
- D.市场交易量的大小
- E.投资者的多少
- A.向对方收取的手续费
- B.向对方收取的基金
- C.向对方收取的集资费
- D.代收款
- E.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费用
- A.股息
- B.利息
- C.租金
- D.转让各类资产收益
- E.特许权使用费
- A.地方税收收入
- B.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中的地方分成收入
- C.地方政府所属企业的国有资产收益
- D.上级政府返还收入
- E.上级政府补助收入
- A.利润上缴
- B.租金
- C.股息
- D.红利
- E.权益转让
- A.经济支出
- B.文教支出
- C.卫生支出
- D.社会福利支出
- E.国防支出
- A.揭示财政稳定经济周期的关系
- B.研究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途径
- C.调节社会收入不平等
- D.揭示财政收支活动运行的规律
- E.构建财政收支活动管理的机制
- A.特性物品
- B.效率物品
- C.混合物品
- D.准私人物品
- A.社会团体
- B.社会公众
- C.政府财税部门
- D.立法机关颁布的有关法律
- A.短期外债
- B.浮动利率
- C.固定利率
- D.长期外债
- A.提高政府税率
- B.减少政府支出
- C.增加政府税收
- D.增加政府支出
- A.清朝初年
- B.明朝末年
- C.民国初年
- D.清朝末年
- A.报告式预算
- B.零基预算
- C.单式预算
- D.复式预算
- A.10%
- B.20%
- C.30%
- D.14%
- A.20%
- B.100%
- C.25%
- D.50%
- A.刺激
- B.调和
- C.促进
- D.抑制
- A.17%
- B.13%
- C.6%
- D.4%
- A.税收公平
- B.税收的效率性
- C.税收的受益性
- D.税收对市场机制运行的“中性”
- 33
-
7. 税收的征收主体是
- A.公共机构
- B.课税对象
- C.强力组织
- D.政府
- A.征税主体
- B.纳税人
- C.课税对象
- D.税率
- A.20%%~30%
- B.30%%~40%
- C.15%~20%
- D.5%%~15%
- A.经济效益优先
- B.必须同时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 C.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
- D.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 A.投资领域
- B.分配领域
- C.生产领域
- D.流通领域
- A.收入分配不公
- B.市场价格不合理
- C.竞争过度
- D.资源配置低效
- A.收入分配
- B.“市场守夜人”
- C.资源配置
- D.熨平经济周期
- A.国防
- B.住宅
- C.电冰箱
- D.手表
- A.分散效应
- B.外部效应
- C.内部效应
- D.扩散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