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
32. 财政收入
- 11
-
31. 财政
- A.超比例税率
- B.统一比例税率
- C.差别比例税率
- D.幅度比例税率
- E.全额累进比例税率
- A.增加公共工程的开支
- B.增加政府对物品或服务的购买
- C.增加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性支出
- D.降低税率
- E.实行免税和退税
- A.促进市场竞争的需要
- B.资源配置方面的需要
- C.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需要
- D.宏观经济稳定发展方面的需要
- E.居民衣食住行的需要
- A.消费性支出
- B.投资性支出
- C.预防性支出
- D.不可控制性支出
- E.可控制性支出
- A.累加税率
- B.比例税率
- C.累进税率
- D.累退税率
- E.定额税率
- A.30%
- B.40%
- C.50%
- D.60%
- E.100%
- A.企业补助支
- B.国防支出
- C.警察支
- D.行政管理支出
- E.教育支出
- 19
-
21. 转移性支出包括
- A.补助支
- B.捐赠支出
- C.利息支出
- D.投资性支出
- E.消费性支出
- A.股息
- B.利息
- C.租金
- D.转让各类资产收益
- E.特许权使用费
- A.选择性拨款
- B.一般性拨款
- C.配套性拨款
- D.非配套拨款
- E.非选择拨款
- A.公债依存度
- B.居民应债率
- C.公债负担率
- D.公债偿债率
- A.受益范围
- B.目的性
- C.性质
- D.控制能力
- A.公债依存度
- B.居民应债率
- C.公债负担率
- D.公债偿债率
- A.物价的全面持续上涨
- B.物价的上涨
- C.物价的持续上涨
- D.货币贬值
- A.金融
- B.财政
- C.市场
- D.竞争
- A.调高
- B.不变
- C.调低
- D.平衡
- A.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 B.消费的非竞争性
- C.受益的排他性
- D.受益的非排他性
- A.完全竞争
- B.单边转移
- C.市场交换
- D.价格补偿
- A.20%
- B.30%
- C.40%
- D.15%
- A.报告式预算
- B.零基预算
- C.单式预算
- D.复式预算
- A.创造性支出
- B.购买性支出
- C.预防性支出
- D.转移性支出
- A.税收公平
- B.税收的效率性
- C.税收的受益性
- D.税收对市场机制运行的“中性”
- A.国家
- B.组织
- C.个人
- D.人群集合
- A.经济效益应该优先于社会效益
- B.经济效益应该服从于社会效益
- C.社会效益应该服从于经济效益
- D.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等重要
- A.消费的不可分割性
- B.消费的竞争性
- C.效用的可分割性
- D.受益的排他性
- A.明朝《一条鞭法》
- B.明朝末年
- C.20世纪40 年代《辞海》
- D.1898 年戊戌变法“明定国事”诏书
- A.公债管理
- B.税收增减
- C.银行信贷
- D.货币发行
- A.消费额
- B.增值额
- C.营业额
- D.销售额
- A.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 B.逆经济风向行事
- C.顺经济风向行事
- D.紧缩性财政政策
- A.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
- B.财政支出增长幅度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
- C.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小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
- D.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更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