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7年4月自考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真题及答案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6

幼儿在获得机会加入活动后的那种欣喜的反应表现了幼儿()

  • A.探究的需要
  • B.创新的需要
  • C.对秩序的需要
  • D.参与的需要
17

从评价的连续性出发,可以把评价分为()

  • A.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
  • B.全面评价和重点评价
  • C.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
  • D.独立片段评价和连续评价
18

《狮王》的曲作者是()

  • A.奥尔特
  • B.圣桑
  • C.普来亚
  • D.耶塞尔
19

在音乐欣赏活动《梦幻曲》中,教师选择语言辅助材料的首要条件是()

  • A.多选用比喻性的语言
  • B.语言优美,文学性强
  • C.从音乐出发,与音乐欣赏的要求相一致
  • D.为学前儿童理解和喜爱的语言
20

在音乐欣赏中,“感知、记忆、理解优秀音乐作品的形式及内容的能力”属于幼儿的()

  • A.情感体验能力
  • B.艺术思维能力
  • C.自我情感调控能力
  • D.自我教育能力
21

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幼儿体验演奏的舒适性和有效性,教师在应用指挥的方法时,须特别注意的事项正确的是()

  • A.在组织建立声部时,尽量使用手势和眼神,减少语言指示
  • B.应使用击画节拍的方法进行指挥,不能使用击打节奏型法
  • C.应使用一些装饰性比较强的指挥动作,使幼儿轻松地领会
  • D.应学会在声部转换的同时将自己的头部和目光转向下一个将要演奏的声部
22

打击乐曲配器的正确编配步骤是()

  • A.熟悉音乐→揣摩、分析→安排节奏型→试奏和调整→记谱和转换乐谱
  • B.熟悉音乐→安排节奏型→揣摩、分析→试奏和调整→记谱和转换乐谱
  • C.熟悉音乐→揣摩、分析→试奏和调整→安排节奏型→记谱和转换乐谱
  • D.熟悉音乐→揣摩、分析→安排节奏型→记谱和转换乐谱→试奏和调整
23

铃鼓、碰铃、响板、大鼓等乐器分别属于()

  • A.混响音色乐器、脆响音色乐器、圆润音色乐器、碎响音色乐器
  • B.碎响音色乐器、圆润音色乐器、脆响音色乐器、混响音色乐器
  • C.脆响音色乐器、碎响音色乐器、混响音色乐器、圆润音色乐器
  • D.圆润音色乐器、混响音色乐器、碎响音色乐器、脆响音色乐器
24

运用乐器奏出想要奏出的特定音响的能力是()

  • A.乐器操作能力
  • B.随乐能力
  • C.合作协调能力
  • D.创造性表现能力
26

儿童在反射动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活动作是()

  • A.表演动作
  • B.模仿动作
  • C.基本动作
  • D.舞蹈动作
27

在乐谱中,符号“︵”“▼”“〉”“—”分别表示()

  • A.保持音记号、跳音记号、连音记号、重音记号
  • B.跳音记号、重音记号、连音记号、保持音记号
  • C.重音记号、连音记号、保持音记号、跳音记号
  • D.连音记号、跳音记号、重音记号、保持音记号
28

一般来讲,5?6岁幼儿的合适音域为()

  • A.e<sup>1</sup>—g<sup>1</sup>
  • B.d<sup>1</sup>—b<sup>1</sup>
  • C.d<sup>1</sup>—a<sup>1</sup>
  • D.d<sup>1</sup>-c<sup>1</sup>
30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和组织的音乐教育活动属于()

  • A.显性的音乐活动
  • B.渗透性的音乐活动
  • C.控制性的音乐活动
  • D.专门性的音乐活动
32

在组织幼儿复习歌曲《在农场里》时,教师提出“创编新歌词,将其他动物及其叫声编入原歌曲中”,这属于()

  • A.音乐感发展目标
  • B.学习能力发展目标
  • C.个性、社会性发展目标
  • D.全面发展目标
34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其中创作、表演、欣赏三位—体属于()

  • A.目的上的综合性
  • B.形式上的综合性
  • C.过程上的综合性
  • D.方法上的综合性
35

奥尔夫音乐教疗体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

  • A.引导创作法
  • B.首调视唱法
  • C.体态律动法
  • D.母亲参与法
37

“认为音乐是由于集体劳动中人们相互鼓舞、相互协调的需要”的学说是()

  • A.模仿起源说
  • B.游戏起源说
  • C.情感表达说
  • D.劳动起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