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份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自考真题试卷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8

观察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具体方法很多,包括( )

  • A.行为检核
  • B.事件详录
  • C.作业分析
  • D.临床法
  • E.谈话法
10

下列属于大班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有( )

  • A.认识“l”和“许多”及其关系
  • B.学习10以内序数
  • C.学习10以内单、双数和相邻数
  • D.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
  • E.学习自然测量
11

学前儿童的几种排序活动是( )

  • A.按规则排序
  • B.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
  • C.按数量和数排序
  • D.按教师要求排序
  • E.按量的特点排序
12

数学知识的特点是( )

  • A.抽象性
  • B.逻辑性
  • C.精确性
  • D.应用性
  • E.知识性
13

制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和内容的依据有( )

  • A.儿童身心发展水平、需要与发展规律
  • B.社会的要求和愿望
  • C.数学学科的结构、价值和学科学习规律
  • D.与其他学习领域的关系
  • E.教材的规定性
19

儿童感知和理解时间概念的基础是( )

  • A.生活常识
  • B.生活知识
  • C.生活规律
  • D.生活经验
20

幼儿要以实物等直观材料为工具,借助于合并、分开等动作进行加减运算实际是( )

  • A.动作水平的加减
  • B.表象水平的加减
  • C.符号水平的加减
  • D.象征水平的加减
21

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状不仅需要视觉的感知,还需要通过( )

  • A.听觉进行感知
  • B.知觉进行感知
  • C.观察活动进行感知
  • D.触觉动作进行感知
24

应用题的内容应来自于幼儿熟悉的( )

  • A.生活经验
  • B.生活常识
  • C.生活知识
  • D.生活情境
25

儿童学前进行“l”与“许多”的教学,主要是让他们( )

  • A.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
  • B.理解事物的数量关系
  • C.感知集合及其元素
  • D.理解集合及其元素
26

以印象的方式去把握对象是( )

  • A.符号把握
  • B.图像把握
  • C.认知把握
  • D.形象把握
27

儿童数概念的发生开始于( )

  • A.口头数数
  • B.对集合的精确把握
  • C.辨数
  • D.对集合的笼统感知
28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形式一般都采用( )

  • A.个别活动形式
  • B.小组活动形式
  • C.集体活动形式
  • D.自由活动形式
30

对儿童进行的任何一方面的教育,都必须重视从( )

  • A.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出发
  • B.儿童发展的差异性出发
  • C.儿童整体发展的观念出发
  • D.儿童发展的个别性出发
32

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起着发展思维作用的核心因素是( )

  • A.数量关系
  • B.传递关系
  • C.互补关系
  • D.等量关系
33

儿童思维的逻辑结构的建构,是从( )

  • A.经验开始的
  • B.动作开始的
  • C.知识开始的
  • D.理解开始的
34

小班儿童面对两位“张老师”,一位年纪大、女性,一位年轻、男性,就不太容易抽象出“一共有两位张老师”,他们宁愿称呼其“一位张奶奶、一位张叔叔”。说明这时的儿童( )

  • A.不具有数学概念
  • B.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 C.不能从事物的具体特征中摆脱出来,从而抽象出数量特征
  • D.对数量的认识具有主观性特征
37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相互作用的( )

  • A.活动方式
  • B.教学过程
  • C.操作过程
  • D.双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