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让幼儿明确从哪个方向开始数,开始的一个物体称第一个
- B.运用教、学具引导幼儿确定物体的位置
- C.学习10以内基数,理解数的含义
- D.为幼儿序数学习提供操作材料
- E.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进行序数练习
- 10
-
简述数学及其特点。
- 11
-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儿童认识物体大小、氏短的次序要比认识物的数序发展的早
- B.实物顺序的掌握比抽象的数序的掌握先发展
- C.4~5岁儿童开始尝试真正的排序作业
- D.6岁幼儿在进行l0以内数的排序时,目测能力明显提高
- E.排序能帮助幼儿理解数的顺序
- A.活动区、角教学活动
- B.生活活动
- C.游戏活动
- D.家园联系活动
- E.师幼互动
- A.启蒙性
- B.生活性
- C.可探索性
- D.逻辑性
- E.严密性
- A.观察法
- B.测试法
- C.临床法
- D.作业分析法
- A.价值判断
- B.事实判断
- C.逻辑判断
- D.道德判断
- A.使幼儿主动获得发展
- B.提供丰寓环境和必要指导
- C.为幼儿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
- D.帮助儿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 E.提供活动场所与设施
- A.先前后.再上下,最后认识左右
- B.从白我为中心的参照逐步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的参照
- C.进行空间定位时.儿童最初是以视觉估计物体之间的空间安排
- D.儿童对空间方位关系的辨别与他的思维能力无关
- A.流动性
- B.不可逆性
- C.主观性
- D.抽象性
- 19
-
龄的本质特征是()
- A.持续性
- B.可测量性
- C.形象性
- D.稳定性
- A.量杯
- B.天平
- C.小棍
- D.直尺
- A.配对
- B.指认
- C.命名
- D.掌握形状名称
- A.梯形
- B.圆形
- C.三角形
- D.长方形
- A.被题目情节所吸引
- B.条件不清楚
- C.不符合生活逻辑
- D.问题不明确
- A.运用动作
- B.运用表象
- C.运用概念
- D.运用思维
- A.教师讲解、示范
- B.分合实物的操作经验
- C.形成数的组成的表象
- D.形成数的组成的概念
- A.物体的外部特征
- B.物体的州途
- C.物体间的联系
- D.材料的性质
- A.会l0以内数的倒着数.能注意生活中运用顺、倒数的有关事例
- B.认识阿拉伯数字l~10
- C.感知和体验l0以内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
- D.会正确点数l0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山总数
- A.4岁以后
- B.5岁以后
- C.6岁以后
- D.7岁以后
- A.幼儿
- B.教师
- C.家长
- D.园所领导
- 30
-
儿童数概念的发生始于()
- A.数数
- B.认数
- C.点数
- D.辨数
- A.2~3岁
- B.3~4岁
- C.4~5岁
- D.5~6岁
- A.幼儿园培养目标
- B.各年龄阶段教育目标
- C.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 D.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总目标
- A.操作法
- B.演示法
- C.讲解法
- D.讲演法
- A.经验性知识
- B.正规化知识
- C.书本化知识
- D.游戏化知识
- A.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 B.社会发展需要
- C.数学学科学习规律
- D.国家教育方针、政策
- A.集合观念
- B.一一对应观念
- C.数量观念
- D.守恒观念
- A.操作材料兴趣
- B.操作内容兴趣
- C.具体数学活动兴趣
- D.活动结果兴趣
- A.直觉行动思维
- B.具体形象思维
- C.抽象逻辑思维
- D.辩证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