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命题预测卷三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6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           )

  • A.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B.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平等、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 C.维护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 D.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9

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是(           )

  • A.争取和平统一
  • B.不首先使用武力
  • C.和平统一,求同存异
  • D.争取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10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           )

  •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 B.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D.加强法制教育
11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           )

  • A.集体主义
  • B.社会主义
  • C.共产主义
  • D.个人主义
13

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是(           )

  • A.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 B.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C.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 D.到2020年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4

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的是(           )

  • A.社会主义企业
  • B.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 C.社会主义经济实体
  • D.人民代表大会
15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           )

  •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 B.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 C.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
  •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           )

  • A.阶级基础
  • B.社会基础
  • C.政治基础
  • D.经济基础
17

把“三个代表,重要患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 A.党的十五大
  • B.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
  • C.党的十四大
  • D.党的十六大
18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是(           )

  •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B.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性社会
  •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D.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9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           )

  • A.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基础
  • B.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 C.民主集中制
  •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是(           )

  • A.中国共产党
  • B.人民群众
  • C.知识分子
  • D.工人
22

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           )

  • A.《论十大关系》
  •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C.《不要四面出击》
  • D.中共八大的开幕词
2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           )

  • A.无产阶级
  • B.农民阶级
  • C.小资产阶级
  • D.民族资产阶级
24

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           )

  • A.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 B.正确处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 C.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 D.彻底消灭剥削制度,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
25

1927年后,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主要错误表现在(           )

  • A.对待民族资产阶级问题上
  • B.对待小资产阶级问题上
  • C.对待富农问题上
  • D.对待地主阶级问题上
26

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           )

  • A.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 B.农民问题
  • C.革命对象
  • D.革命动力
27

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           )

  • A.中央根据地
  • B.井冈山根据地
  • C.左右江根据地
  • D.陕北根据地
28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是(           )

  • A.参议会制度
  •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C.多党合作制度
  •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9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           )

  •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B.《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C.《反对本本主义》和《井冈山的斗争》
  • D.《新民主主义论》和《改造我们的学习》
30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           )

  • A.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
  •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 C.社会运动是受偶然性支配的
  • D.社会意识具有能动反作用
31

社会意识形态是(           )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 B.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统一
  • C.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 D.社会意识形式的全部内容
32

阶级斗争诸形式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

  • A.经济斗争
  • B.政治斗争
  • C.思想斗争
  • D.文化斗争
33

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           )

  • A.是否对人们都有用
  • B.是否具有不证自明的性质
  • C.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 D.是否能被大多数人所拥护
34

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           )

  • A.所有制关系
  • B.地位关系
  • C.分配关系
  • D.物质关系
35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 B.绝对性和相对性
  • C.变动性和稳定性
  • D.斗争性和同一性
36

实践的科学含义是(           )

  • A.人类一切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 B.人类为了生存而必须适应环境的活动
  • C.人们处理相互之间关系的活动
  • 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37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 B.确定事物的质
  • C.认识事物的量
  • D.把握事物的度
38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 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39

意识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           )

  • A.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
  • B.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C.摆脱客观世界的制约
  • D.通过指导实践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
40

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 A.“存在就是被感知”
  • B.“物是感觉的复合”
  • 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
  • D.“理在事先,以理为本”
41

马克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

  • A.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 B.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 C.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 D.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