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社会情化
- B.群体极化
- C.社会促进
- D.群体思维
- A.情绪
- B.动机
- C.归因
- D.态度
- A.厌恶疗法
- B.系统脱敏
- C.满灌疗法
- D.代币疗法
- A.元成分
- B.操作成分
- C.知识习得成分
- D.内容成分
- A.明尼苏达多相测验
- B.卡特尔人格因素测验
- C.爱德华兴趣测验
- D.主题统觉测验
- A.安全需要
- B.归属与爱的需要
- C.尊重需要
- D.自我实现的需要
- A.分析
- B.抽象
- C.比较
- D.概括
- A.能力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
- B.智力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 C.激奋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
- D.学习时间与遗忘之间的关系
- A.瞬时记忆
- B.短时记忆
- C.长时记忆
- D.永久记忆
- A.不随意注意
- B.随意注意
- C.随意后注意
- D.随意前注意
- A.陈述
- B.解释
- C.预测
- D.控制
- A.适应
- B.对比
- C.后像
- D.联觉
- 19
-
简述学科课程的特点。
- 22
-
教学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 A.学生道德认知的深与浅的矛盾
- B.学生道德认知的正确与错误的矛盾
-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
- D.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的矛盾
- A.形成性评价
- B.终结性评价
- C.诊断性评价
- D.标准性评价
- A.直接经验
- B.间接经验
- C.生活经验
- D.生产经验
- A.说服教育法
- B.榜样示范法
- C.环境陶冶法
- D.自我教育法
- A.必修课程
- B.选修课程
- C.活动课程
- D.学科课程
- A.创造性和复杂性
- B.连续性和广域性
- C.主体性和示范性
- D.间接性和直接性
- A.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 B.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 C.2003年《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 D.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 A.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B.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 C.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
- D.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 A.阶级性
- B.历史性
- C.社会性
- D.相对独立性
- A.家庭教育
- B.学校教育
- C.社会教育
- D.自我教育
- A.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 B.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C.教学与发展理论
- D.范例教学理论
- A.夸美纽斯
- B.洛克
- C.培根
- D.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