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升本考试试题及答案(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4

甲欠乙人民币5万元,届期甲没履行债务。丙欠甲人民币2万元,届满丙也没有履行债务,乙(    )

  • A.可以以甲的名义向丙要求履行债务
  • B.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向丙要求履行债务
  • C.不论以谁的名义,也不能向丙要求履行债务
  • D.既可以甲的名义,也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向丙要求履行债务
5

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原因是由于受害人的过错造成的,饲养人或管理人 (  )

  • A.承担民事责任
  • B.不承担民事责任
  • C.承担部分民事责任
  • D.按公平责任原则处理
7

下列选项中,能被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是   (  )

  • A.发表权
  • B.复制权
  • C.汇编权
  • D.表演权
8

确定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范围的根据是( )。

  • A.说明书
  • B.表示在图片或照片中的该外观设计专利产品
  • C.实物模型或样品
  • D.说明书加图片或照片
10

既属于主物权,又属于不动产物权的是(  )。

  • A.地役权
  • B.所有权
  • C.质权
  • D.典权
11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下列侵权行为中适用推定过错责任的是  (  )

  • 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侵权致人损害
  • B.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
  • C.建筑物及建筑物上的悬挂物致人损害
  • D.污染环境的损害
12

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有(  )。

  • A.虽经注册商标所有人的许可,但不是在同一种类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
  • B.擅自制造或销售他人注册商标标识
  • C.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的许可,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
  • D.虽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但超出许可范围在质次价廉的商品上使用该注册商标
13

下列主体中,享有名称权的是( )。

  • A.公民、外国人
  • B.自然人、法人
  • C.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体工商户
  • D.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
14

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 )

  • A.过错责任原则
  • B.公平责任原则
  • C.无过错责任原则
  • D.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16

下列不属于民法调整对象的是(  )

  • A.婚姻关系
  • B.土地征收
  • C.委托合同
  • D.借贷关系
20

债的免除是  ( )

  • A.单方法律行为、有偿法律行为
  • B.双方法律行为、无偿法律行为
  • C.单方法律行为、无偿法律行为
  • D.双方法律行为、有偿法律行为
21

对担任精神病人的监护人有争议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 A.可由精神病人所在单位在近亲属中指定
  • B.可由精神病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
  • C.可由民政部门在近亲属中指定
  • D.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
22

王某到北京出差,将包裹交火车站寄存处寄存。当夜寄存处失窃。两天后,王某被告知其寄存的包裹被盗。依据我国法律规定,王某请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是  (  )

  • A.从王某被告知包裹被盗时起1年内
  • B.从王某的包裹被盗时起1年内
  • C.从王某被告知包裹被盗时起2年内
  • D.从王某的包裹被盗时起2年内
24

债的标的物于提存期间发生的毁损、灭失风险,由(  )。

  • A.债权人承担
  • B.提存人承担
  • C.提存机关承担
  • D.债务人承担
25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著作人身权的有(    )

  • A.发表权
  • B.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
  • C.保护作品完整权
  • D.修改权
27

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为准。   (  )

  • A.权利要求书
  • B.请求书
  • C.说明书
  • D.附图
28

能够取得专利权的是(    )

  • A.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 B.科学发明
  • C.制药方法
  • D.治病方法
29

无因管理的事务( )。

  • A.应具有经济内容
  • B.应不具有经济内容
  • C.可具有经济内容,也可不具有经济内容
  • D.以上都不对
30

依据我国专利法,不授予专利权的A象是( )

  • A.外观设计
  • B.实用新型
  • C.发明
  • D.科学发现
31

一般诉讼时效和短期诉讼时效( )。

  • A.分别适用中止和中断的规定
  • B.都不适用中止的规定而适用中断的规定
  • C.都适用中止和中断的规定
  • D.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中止和中断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