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芜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真题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5

寂寞 梁实秋 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 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 如此说来,所谓寂寞不即是一种唯心论,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吗?也可以说是。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的不可能。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逃避现实,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有过静坐经验的人该知道,最初努力把握着自己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而是多么困难的事!那是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手段,所谓参禅入定完全属于此类。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霎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但是我有一刻寂寞,我要好好地享受它。 (选自《寂寞是一种清福》,湖南文艺出版社) 寂寞只是一种心灵的感受,第一段中,作者用了怎样的手法使这种虚无的感受能够具体而又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夷行中进士后,经过多次提拔,后来兼任了太子的侍读,每五天去拜见太子一次,为其授书讲学。
  • B.陈夷行性情孤高,与杨嗣复、李珏两人不合,议政时常常相互揭短,陈夷行受不了。就称病请求离职。
  • C.对于提拔任用的尉迟璋和窦洵直,陈夷行力主进一步提拔尉迟璋,最终皇帝提拔尉迟璋为光州长史。
  • D.皇上任用郭荣为坊州刺史,有拾遗宋邱上奏认为不合适,后来郭荣获罪,皇帝打算赏赐宋郦,陈夷行不赞成。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用人尽/出上意/而当固善/如小不称下/安得嘿然
  • B.若用人尽出上意/而当固善/如小不称/下安得嘿然
  • C.若用人尽出上意而当/固善/如小不称/下安得嘿然
  • D.若用人/尽出上意/而当固/善如小不称/下安得嘿然
1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财富的占有日益分化,促进了富民阶层的产生和崛起,而富民阶层的崛起又加剧了土地私有化过程。
  • B.唐代均田制抑制了秦汉以来豪族对土地的兼并,但政府允许土地买卖的政策却推动了富者买田另一种土地兼并形式的进一步发展。
  • C.大历年间把每年税钱分为九等,并加大富民阶层赋税承担的数额,说明当时朝廷已经认识到大部分财富控制在富民阶层手里。
  • D.唐代政府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富民以“资”购买这一土地兼并形式具有合法性,“不抑兼并”“田制不立”成为后世不易之法。
1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秦汉到唐以前,贵者虽然可以凭借势力占有土地,但是他们由此所获得的土地并不具有政府承认的合法性。
  • B.土地买卖文书约注明“官有政法,人从私契”,说明当时的土地买卖在法律上具有合法性,且对民间具有约束力。
  • C.由于富民阶层控制着大量的土地,按丁计征的租庸调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实行以财产多少为征税标准成为一种必然。
  • D.唐代土地买卖市场的活跃,以及土地产权兴起,尤其是富民阶层的崛起,使国家逐渐失去了对乡村基层政权的控制。
17

唐代中叶,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财富的占有日益分化,富民阶层的产生和崛起即是这一分化的结果。富民阶层的崛起对唐代土地私有化产生了重要作用,马端临曾指出:“自汉以来,民得以自买卖田土矣。盖自秦开阡陌之后,田即为庶人所擅,然亦惟富者贵者可得之。富者有资可以买田,贵者有力可以占田,而耕田之夫率属役于富贵者也。”自秦汉以来,土地兼并者一般为马端临所说的贵者,这一现象于魏晋南北朝时达到极盛。唐代均田制抑制了豪族对土地的兼并,然而,另一种土地兼并形式兴起,即“富者有资可以买田”,这一兼并主体非“贵”者,而是“富”者。唐中叶后,富民阶层的崛起加剧了这一土地私有化过程。我国自秦汉以来,土地兼并历代皆有,但贵者以势占田,并不具有合法性,正如叶适所说,“虽当时天下之田,既不在官,然亦终不在民以券”。至唐代,法律较为完备,均田制限制豪强以“贵”占田,但又允许土地买卖。富者以“资”购买土地得到政府认可,法律承认,因此,这一兼并形式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这一时期的土地买卖以契约文书的形式出现,不仅在法律上具有合法性,而且也得到了民间的认可。如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中许多土地买卖约均为注明:“官有政法,人从私契”。可见,当时人们对私契极为重视,这也是产权观念深化的一种表现。正是由于富民以“资”购买这一土地兼并形式不同于以往豪族的以“贵”占田,因此,唐中叶的土地私有化是在一个合法性外衣下进行的,“不抑兼并”“田制不立”遂成为后世不易之法。 乡村社会贫富日益分化,土地日趋集中,按丁计征的租庸调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历代口赋,皆视丁中以为厚薄,然人之贫富不齐由来久矣。今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缪。”因此,以资产为宗的户税、地税逐渐占据主导。建中元年(780年),杨炎实施两税法,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遂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当时,富民阶层控制着大部分财富,国家在财政收入上不得不倚重富户,如大历四年(769年)定天下百姓及王公已下每年税钱,分为九等:“上上户四千文、上中户三千五百文、上下户三千文;中上户二千五百文、中中户二千文、中下户一千五百文;下上户一千文、下中户七百文、下下户五百文。”上户和中户是富民阶层,从赋税承担数额可看出,唐代财政收入已开始向富民阶层倾斜。富民阶层作为“民”与门阀士族有质的区别,富民无权将其他贫民沦为其控制下的依附民,而只能依靠财富的力量,在签订契约的基础上,将土地租佃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利用其劳动力而获取财富。均田制的崩溃意味着国家配置土地资源的失败,“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成为不易之势。在市场配置土地为主的时期,以势占田的现象衰落,土地产权兴起,因而无需国家政权依靠“权”与地方豪族的“势”来抗衡,国家政权遂淡出乡村基层。 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秦汉到魏晋南北朝,富者有资可以买田,但土地兼并者一般是贵者。他们以势占田,实际上并不具有合法性。
  • B.在唐代,土地买卖以契约文书的形式出现,富者以“资”购买土地得到政府认可,不仅具有合法性,也得到了民间的认可。
  • C.随着贫富日益分化,土地日趋集中,富民阶层承担起国家大部分的赋税,从此,唐代财政收入开始向富民阶层倾斜。
  • D.在唐代,靠将兼并的土地租佃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利用其劳动力而获取财富所形成的富民阶层,无权将这些农民变为依附民。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农业部将“镰刀弯”地区中的非优势区作为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涉及到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3个省份的部分地区。
  • B.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工商总局决定自2016年4月至10月在全国范围内集中整治公用企业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专项执法行动。
  • C.很多地方的建筑垃圾的资源化、产业化不理想,就是因为在其运输、处置、产生和利用等环节上,有不同程度的机制滞后或政策缺位。
  • D.当年的金沙江流域,很多林场都面临着变成荒山的危险,由于缺乏足够的森林涵养水源,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
19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近期,美国与中国连发贸易战:3月19日,美国裁定中国的镀锌钢丝产品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3月22日宣布,将对中国的不锈钢制品展开反倾销调查。
  • B.清明节期问,从南方到北方,从内地到边疆,广大军民纷纷米到烈士陵园、纪念堂等……纪念设施前,以多种形式祭奠先烈。
  • C.有媒体称,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二世决定在伦敦奥运会期问以每天3万英镑的租金(约合30万人民币)出租圣詹姆士宫正殿及部分奢华套问。
  • D.深圳多项经济指标出现罕见的负增长,这对深圳今后的经济发展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这只是一种“短期现象”,还是步入“下降通道”的开始?
20

填入文中空处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树干破石而出/树皮已被游人摸得油光
  • B.破石而出的树干/树皮已被游人摸得油光
  • C.树干破石而出/游人已把树皮摸得油光
  • D.破石而出的树干/游人已把树皮摸得油光
21

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一山名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一条石阶小路折转而上,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撒满沟沟壑壑。树并不很粗,却坚劲挺拔,都生在石上。树根(缘/沿)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1),如大旗迎风。偶有一两株树直挡路中,那是修路时不忍斫损,特意留下的,(2)。环视四周,让人感到往日岁月的(细密/细致)。片刻我们爬到半山望寿阁,在这里小憩,山顶石壁上的大红寿字已(历历在目/赫然在目)。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寿字,是书法的精品、极品,日本的书道专家还常渡海西来鼎礼膜拜呢。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多年。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风中,细细端祥这个奇迹。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点画笔意。这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衡王刻字(希冀/期望)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风吹雨打去。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 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

  • A.枝枝蔓蔓(wàn)/料峭
  • B.砍斫(zhuó)/端祥
  • C.坚劲(jìng)/间架结构
  • D.小憩(qì)/鼎礼膜拜
2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沿/细密/历历在目/期望
  • B.缘/细密/赫然在目/希冀
  • C.缘/细致/赫然在目/期望
  • D.沿/细密/历历在目/希冀